一位女孩,因为工资如何上交给父母,上交多少,在发愁。
她说:
我今年开始工作了,工资四千左右,不知道怎么处理因为我的工资去处引发的家庭矛盾。我家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就是很普通的那种,家里没有买楼房,现在在外地也是租房子住的,从农村出来打工的。父母也是从事体力劳动,省吃俭用着,把自己拉扯大,作为女儿是很体谅父母的辛苦的。现在的矛盾点就是我爸妈觉得我没有交钱给他们,之前给过钱父母都是省着省着,还是不舍得用。后面我就全部买成东西。说我真的一点都不懂事,说我不为家里着想。
这次矛盾的源头是,我原来盖的被子太旧了,我妈给我打了一床新棉被300多,还买了100多的猪板油和100多的肉,她说要我全部给她报销,说她这个月花了太多钱了,什么什么的。我给她转了150块钱,她没有领,说太少了。说我真的一点都不懂事,说我不为家里着想。她说的太多了,我都记不清了,我觉得很委屈,一想到这些事情我就想哭,越想越委屈。
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件事情,我甚至开始怀疑我爸妈到底爱不爱我,他们明明是爱我的啊!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啊!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师答:
未成年时期,家庭的维系与运作主要来自于父母所建构的家庭模式。
妈妈成长于“同甘共苦,一起出钱出力”的环境下,与爸爸共同搭建的家庭中,依靠着省吃俭用,将子女拉扯大。
因此整个家庭的运作始终处于一种需要全家人合力同甘共苦的状态,尽管可能在现实情况下,家庭经济状况早已获得了改善,但在妈妈的内心里,守住这样一种吃苦与牺牲自我的方式,才能让内在因无时无刻所感知到的贫穷与匮乏所带来的焦虑感获得些许的缓解。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同时也是非常具有代际传递性的焦虑感,内心始终对物质的匮乏保持着高度的紧张与焦虑感,将自己对物资的需求努力克制在近乎对自己苛责的状态中,对每一分超出自己预期的消费都秉持着浪费的态度或观念。
与此同时,不仅苛责于自己的需求,也通过苛责于家人的需求,以共守着整个家庭的一致性与完整性。
当这个家庭中的女儿开始有了自己的工资收入,很想通过自己的方式让整个家庭中挥之不去的经济局促感获得改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体验到一些新的生活享受。女儿的好意却掀起了家庭中权利竞争的冲突。
也许眼下这个家庭中的女儿与父母都还不曾意识到,为什么彼此会在经济利益上有这么大的冲突?
其实整个家庭格局中的变化早已呈现出来,或者说在家庭生命周期中已经迎来了子女需要独立或者离家的阶段。
母亲不曾向女儿提出要生活费的意愿,但在母亲的心里已经开始趋向于将有工资收入的女儿视同成年人的愿望,会在意女儿有没有为家庭经济做出贡献;女儿虽没有往家庭中交纳现金,但已开始自觉承担起部分的开销花费。
双方都在发生着某种身份上的转化,只是彼此都在含浑不清地表达着各自的愿望,母亲不愿意太早揭示出女儿已长大,到了离家的年龄,因此仅是抱怨却不直接表达对女儿的新诉求;女儿也在通过不断为家里添置新用品想要改变家庭的生活习惯来呈现出来自己需要有更多的主导权或者话语权。
这些都在传递着整个家庭开始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从原有的家庭结构,即父母面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结构,需要转化出新的结构,即成年的父母如何面对成年后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彼此需要重新找到各自都舒适的相处方式。
在未建构起新的相处模式之前,双方感受到的情绪或者情感困扰在所难免,旧有的家庭模式很难继续承载起彼此新的情感需求与期待。
构建新的家庭互动模式,则需要彼此都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彼此有着某些身份上的转变。
父母需要看到女儿的独立需求,尊重与理解女儿的自主与独立的意识,同时能够帮助女儿适应新的经济独立的身份,为将来的离家独立生活做出准备;做为女儿则可以看到自己独立生活的需要,主动将自己放置在自主性更强的位置上,建立边界意识,通过协商与沟通来解决与自己不一致的分歧矛盾,既看到家庭中的传承,也能够更多地拥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掌控与规划。
——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