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问: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如何以巧妙的方式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孩子的各种不合理要求,比如,“不让妈妈去上班”、“要在墙上乱写乱画”、“没完没了地看电视”、“不想上幼儿园”……为了达到自己的要求,孩子总是使出浑身解数——撒泼、打滚加耍横,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最后常常弄得家长要么妥协,要么粗暴地制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溺爱孩子的危害,知道不能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渴望以理性的方式去爱孩子。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以巧妙的方式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但是如何解决问题,是每个家长都想知道的答案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师答:
当孩子提出要求,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出发,并不会评定自己的要求为不合理,不合理的判定标准其实主要来自于父母的设定。
生活中,父母对一些要求的判断,常常会受到自己当下的心情、情绪的影响,由此产生出不一样的回应效果。比如孩子不想让妈妈上班,倘若此时妈妈也正为工作中的困扰而感到无比焦躁,孩子当下的诉求无疑就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倘若妈妈此时心情状态良好,面对孩子的诉求可能就能够给予很多的包容与理解。
因此可以说,当家长面对孩子的诉求,并不是简单将孩子的诉求进行评判,评定为合理或者不合理,然后进行规训以让孩子放弃诉求这样一种互动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一段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以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
在成人的世界中,当一方向另一方提出自己的诉求时,常常已经对自己诉求的可接受度或者被采纳的可能性进行了综合的考量,尤其会在意被提要求人的心理感受,能够多为对方考虑,或者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与判断,这属于成年人历经世事之后的成熟和经验的沉淀。
但面对孩子时,尤其是尚不更事的幼龄儿童,希望孩子懂得理解与关照父母的感受,懂得识大体知进退,则很需要父母先能共情理解孩子的需求表达,通过互动的方式逐步帮助孩子完成这样一段自我成长的历程。
孩子提出要求,背后都有着未被看到与理解的情感需求,从外显的行为看到的是孩子的无理取闹、撒泼打滚,但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是其难以言语化的情绪情感的表达。
孩子在婴儿期就开始具有需求的情绪情感表达,饿了困了,婴儿通常都通过哭进行表达,当养育者能够区分识别出不同的哭声,给予不同的满足,婴儿的内心会逐渐在养育者的及时回应与满足中学会区分表达。
随着孩子的成长,如果父母总是能够给予相对同频的回应与情感上的镜映,孩子便会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拥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相对情绪也更容易稳定与平和,即使当父母出现不能够给予满足的情景时,孩子常常也能够懂得等待与接受不被满足的挫败感,并不容易爆发激烈的情绪以胁迫父母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当父母感受到孩子所提需求为无理要求时,很可能此时父母的内心已陷入到无力且无助的境地,急切地需要孩子收回诉求,停止继续对父母带来伤害的影响。
父母所体验到的被要挟,或者被胁迫的感受,往往来自于父母内在曾经未被满足到的情感需求,被孩子的诉求所激活,伴随被激活的情感体验,还包括有强烈的内心冲突,一方面是需求渴望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则是需求被满足的同时也连带着要被迫承受到批评、指责或惩罚,这常常来自于父母早年的创伤经历。
两者夹击之下,内心瞬间处于一种非常焦虑和不安的状态之中。可以理解处于此时境地的父母,不会有好的心情去回应孩子的哭闹撒泼,通常就会以打一顿的方式进行收尾。
如果当每一次面对孩子的诉求时,父母内心都在重复经历着自己早年过往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亲子互动关系中,无一例外每一次的争吵中,父母与孩子的内心都在开启着各自痛苦挣扎的情感经历,促发或者形成各自的强迫性重复。
作为父母如果希望从自身的强迫性重复中解脱出来,则需要先来完成自己内心的成长,通过触碰自己内在的伤痛,重新认知与了解自己,先能共情接纳自己的感受与情感需求,才能更好地去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父母与自己的内在达成了和解,也会更容易与孩子之间达成心平气和的交流互动。
——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