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心理热线13051784755
广告
「我的父母为什么如此扫兴」引热议,「扫兴」的背后反映出哪些家庭问题?

关键词:

来源:心之爱

发布时间:2023-09-04

来访者问:

「我的父母为什么如此扫兴」引热议,你遇到过父母「扫兴」的情况吗?「扫兴」的背后反映出哪些家庭问题?

「扫兴」,仿佛一种顽疾,盘桓在无数中国家庭中。没有人能不渴望来自父母的肯定,因此,扫兴的背后,也是一段又一段充满了无奈与伤痛的中国式家庭关系,读者@夏夏说,每次被父母扫兴,一边难过他们为什么要泼我冷水,一边深悔自己为什么非要分享,然而下一次有喜欢的东西还是会忍不住分享,「亲缘关系的痛苦就是一边受伤害又一边忍不住依赖」。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师答:

扫兴往往是指在人最渴望给予肯定和享受愉悦感时,他人以相反的言行给予回应,从而使个体掉入与之对立的痛苦体验中。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当孩子因获得自我意识中的成功而渴望父母称赞和欣赏时,父母往往随即给孩子以提醒、警告,甚至残酷的否定。

例如,当孩子因获得第三名而兴奋开心时,苛刻的父母可能反问孩子为何不能获得第一名?当孩子获得不错薪水时,父母可能埋怨,为何没有获得像亲戚家中的某个孩子同样的高薪,以至于让他们没有面子?当孩子沉寂于游戏和娱乐中时,父母可能警告不要玩物丧志……

这一系列的扫兴行为几无例外地会给孩子带来碾压性自恋伤害。

在扫兴言行充斥的家庭,父母们有意无意地激发出了孩子强烈的羞耻感。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耻感文化的局限。

有不少父母可能毫无保留地内化了“知耻而后勇”的固有信念,扫兴就是最方便且没有难度的操作……

有不少父母,可能把个人和整个家族的希望、荣辱寄托在孩子身上,以补偿失落的梦想,试图用扫兴强化孩子的奋发行为,这类似于再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情境……

有不少父母有强烈的竞争和攀比心理,过于渴求世俗成功,这源于内在的原始嫉妒情感没有被驯服,或者曾经历过世态炎凉的岁月,扫兴暂时的益处是释放对孩子的攻击性,长久的作用则是可以鞭策孩子追逐世俗成功……

有不少父母可能对孩子享乐感到陌生、恐惧和嫉妒。

他们以前过惯了贫瘠和困苦的生活,扫兴一则可以保持个人体验的连续性,二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支配,以维持似曾相识的受苦情境。

与趋乐避苦的人性相比,人性中追求熟悉感的部分会更加稳固,如果再辅之以受苦磨炼意志的道德化防御,那么扫兴言行简直就难以撼动了……

基本可以肯定以上现象证明了不少中国父母在自尊调节上存在广泛不适应的现象,扫兴言行只是一个呈现方式而已。

在特殊家庭中(可能数量不少)父母有一方或者双方都存在严重的自恋病理/障碍,这类父母的扫兴言行可能达到了嘲讽、戏谑、贬低孩子的严重程度,只要孩子不能令自己满意或者引起自己隐秘或者能察觉到的嫉妒情绪时,他们就可能以各种借口和爱的名义立刻打击孩子,维护脆弱的自恋。

这种言行可能让孩子体验到父母赤裸裸的竞争、对抗、自私和冷酷。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对有严重自恋病理的父母而言,他们之所以不夸奖和欣赏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做得不好或者他们的要求有多高,而是他们在所有人际中都存在着“你高-我低”或者“我高-你低”的竞争性的二元关系,而不存在“你好-我好”的平等和欣赏的二元关系。

这就严重抑制了他们赞赏和欣赏孩子的能力,仿佛夸奖孩子就是在贬低自己,故而只能以扫兴的言行面对孩子那双渴望被看见的眼睛。

当然,过于自恋的家长也可能过度欣赏孩子,不过他们只是通过欣赏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自恋,这是因为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作品而已。那么,他们几乎从不扫孩子的兴,他们把孩子理想化成完美的孩子,甚至到逢人就夸的地步。

——袁寒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