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心之爱/新雨流泉
(本订阅号第304篇原创文章)
▼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经常面临来访者布下的陷阱,最普遍的一种陷阱是来访者会有意无意地“哄诱”、说服、请求心理咨询师为他们做决定。来访者之所以前来求助咨询师源于做决定太痛苦了,有时这种痛苦不亚于饱受煎熬的信徒幻想有个上帝将他们从苦难中拯救出来,有时又像重伤在身的士兵,似乎频频向战友叫喊“给我一个痛快吧!”。然而,一名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多半不会上这个当,他们明白:“决定是一种孤独的行动”。这个世界没有人有权利为别人做决定,为别人的人生负责,而一个人若不尊重感受做决定,往往会误入歧途。
▌决定之所以痛苦首先源于决定始终伴随着放弃,人生必须放弃其余的选项。
来访者总不免感叹或让咨询师替他们表达心声:“我(你)知道,一旦做了这个决定就回不了头了!”用欧文·亚隆的话说,决定的首要特性是“选项互斥”,用老百姓的话说“有得必有失”。14世纪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则用一个极端的隐喻讲述了选择的困境:一头可怜的驴饿死在两捆同样美味的干草之间。不可逆转的决定,是一种边缘处境,使个体从日常的态度转变为“本体的”态度——进入了密切关注存在的状态。如果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个体就会像潜抑死亡一样发展出潜抑决定的模式。决定迫使一个人接受自身的责任和存在性孤独,并且威胁着人的终极拯救者信念。
▌有时个体难以做决定,往往源于潜意识中的内疚。
不少来访者生长在控制型的家庭中,父母经常试图以成人的标准镇压儿童的冲动,那么儿童的意志就会充满内疚,体验到一切的决定都是邪恶的、被禁止的。这样的个体无法做出决定,他感到没有做决定的权利。依赖性格和受虐性格的人与父母陷于共生关系,他们有着内疚和决定带来的特别困扰。埃斯特·梅纳克认为,这种来访者的父母在说:“你不敢成为你自己,你没有能力成为你自己,你的生存需要我的存在”。在成长过程中,任何自由表达的选择都是被禁止的,因为这代表违背了父母的命令。
▌有人难以做决定,则是不堪懊悔情感的折磨。
改变的重大决定使个体想到过去的荒废,想到竟然牺牲了那么多只有一次的人生。做出改变的决定是一个痛苦的觉醒时刻,这就意味着要独自为过去无法改变的悲惨生活负责,也暗示着很久以前本来能够改变。有人会避免觉醒,不觉醒就可以自我安慰“我的人生无悔”。
在心理咨询中,有来访者对是否离婚摇摆不定;有来访者纠结于是否继续婚外情;有来访者犹豫是否与不太满意的伴侣分手;有来访者则对换工作患得患失……最后他们总有个诉求就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你(咨询师)说该怎么办呢?”咨询师通常不会直接针对来访者列入的选项权衡利弊,商讨怎么选择!而是往往会说“你到底最想要什么?”这是个看似简单,实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若不深入探索根本得不到答案,也就是说很多来访者根本不知道想要什么。咨询师通常会建议来访者,在咨询期间最好不要做重大的人生决定。
莱斯利·法伯提醒我们:人们通常会在做决定时产生严重问题,这是因为人们把施加于“第二类意志”的规劝技巧应用到“第一类意志”。所谓“第二类意志” 就是意识的成分:在事件发生时就有所体验。这类意志竭力趋近某些特定的对象,功利性是其特质:“我做这个为的是得到那个”。这类意志的目标在一开始就是意识的,通过劝告和诉诸意志力、努力、决心来处理。例如,婚外情者犹豫是否为了情人和配偶离婚,若咨询师协助来访者利用第二类意志做决定,那可能就会考虑在情人和配偶特质之间作比较,离婚的得与失(财产分配、人际关系的变动、子女问题)是否承受得住,往往会将来访者变成一头“布里丹之驴”。
然而,不少来访者的决定是由“第一类意志”引导的即潜意识引导的,这类意志是潜意识意志。我们往往会发现,人在一生中做出很多重要选择,并不能在意识层面清晰地体验到。只是在事后追溯发现自己做出了最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这类意志具有推动的力量,巧妙地避开了直接、即刻的观察。有人总不免感叹,他的人生似乎由一种莫名的力量牵引达到他“最想要去的地方“,所以有种命定的感觉。有人感叹走了太多情感和事业的弯路,实质上所谓弯路往往是他(她)屈从于“第二类意志”,用意识权衡利弊,迎合他人的眼光、功利的考量,唯独没有尊重内心最真实的感觉。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把来访者带到能够自由做出决定的境地,就是解放一个人意志的阻碍。为了协助来访者有效地表达,咨询师最先要教的原则是,一个人“拥有”他自己的感觉。感觉生发真实的愿望,愿望促成有效行动。愿望充满了意义,人们不会盲目地祈愿,愿望有选择性,并有高度的个体差异。如果我们帮助一个人去感受,他的愿望的能力就会自动得到促进。故而心理咨询师总会问来访者这个经典问题:“你当时有什么感受?”、“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以冲突思维的防御。如果一个人的愿望基于感受之外的东西——例如,理性思考或道德责任,那么,它们就不再是愿望,而是“必须”或“应该”,人与真实自我的交流就被封锁了,虚假自我做的决定只能是编制一个虚假和困顿不堪的人生。
欧文·亚龙建议引导来访者做决定要采取迂回策略:必须协助来访者认识到决定不可避免、无处不在。协助来访者“架构”或看清楚决定,再揭示那个决定的深层含义,以发展来访者的洞察力,以唤醒他们休眠的意志。从走进咨询室到做出决定可谓“长路漫漫其修远”。咨询师要使得来访者充分认识到不做决定实质上是对决定的决定,这是一种隐性的鸵鸟策略而已。尤其重要的是,咨询师要协助来访者打破决定的对错观念,谁都无法保证一次决策一劳永逸,所有人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决定,咨询师能做到是最大程度地使来访者朝向内心最真实的愿望,做出当下最有感觉的选择,这便是接纳个体的独特性和人的局限性。
(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
——————————————
心之爱 | 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
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