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心理热线13051784755
广告
我们时代的强迫型人格

关键词:

来源:心之爱

发布时间:2018-04-04


图文 | 心之爱/新雨流泉

(本订阅号第296篇原创文章)



以耻感文化为背景,我们生活在这个强调优胜劣汰、资源有限的时代似乎很容易培育出强迫型人格者/强迫型人格倾向者。我们中的很多人似乎有着强烈的战胜他人的企图,他们并不是为了操纵他人,而是为了消除朝不保夕的糟糕感觉。他们心底总会有一种声音说:“不完美,就丢脸!不努力,就完蛋!”。打个不算恰当的比方,很多强迫型人格者很像是一只吓坏了的猴子,龇牙咧嘴吓唬别人,也难掩一副惊恐的可怜相。很多强迫型人格者很想做个好人,甚至圣人,可是又深感力不从心,担心受他人愚弄和轻视。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排斥安贫乐道,并非过不了苦日子,只是他们无法忍受别人说自己没有能力过上好日子,“无能、低能”的刻薄评价是对自尊的屠戮,击破自体、碎裂一地。结果是,人们趋之若鹜地、努力地向别人证明自己行,仿佛别人说你行,你就真的很行,别人说你不行,你再行也不行。俗语云:“别人夸大红花,自己夸牛屎疤”。然而,付出的代价往往是个体渐渐地找不着北了,空虚和无意义感萦绕不散,于是又进入一种强迫性地找存在感和刷存在感的模式。


卡伦·霍尼如是描述强迫的心理动力-恐惧:“我们可以为了检验我们的体力和技巧,为了从高处鸟瞰风景的缘故而去爬一棵树,也可以由于有一头野兽在后面紧紧追赶的缘故而去爬一棵树。在这两种情形下我们都是在爬树,但爬树的动机却完全不同。在第一种情形下,我们爬树是为了娱乐;而在第二种情形下(强迫性质),我们则是受恐惧的驱使,出于安全的需要而不得不这样做。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要不要爬树完全是我们的自由;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却因为一种紧急需要而必须这样做。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寻找一棵最适合我们意图的树。而在第二种情形下,我们却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立刻就近爬上树去;而且,它甚至可以不必是一棵树,而是一根旗杆或一栋房屋,只要它能够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简单地说,所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都属于强迫。




强迫型人格者会运用诸多防御机制,不过无论怎么防御都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气息,虚假是为了掩饰愤怒和恐惧。比如合理化,有时父母和领导对你就是毫不掩饰的刻薄挑剔、霸道无理,你会自我安慰“都是为我好,否则懒得说你!”或者说“当我是自己人才会说直话!”事实上,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这种自我欺骗。


强迫型人格者惯用间隔化防御,这种防御是将互不相容的认知成分间隔开来。间隔化的个体会同时拥有两种以上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在旁观者看来,间隔化和伪装几乎难分伯仲。例如,一边赞同畅所欲言,一边自己又守口如瓶。这种防御的心理动力往往是害怕成为焦点,不可预期地碰上丢脸的感觉。面对上级时,他们往往采用反向形成,对领导的直言教训会感恩戴德、笑脸相迎,这有时会承受“口蜜腹剑”、“阳奉阴违”的误解,他们真没有人们说的那样胸有城府和居心叵测。面对下级时,他们往往会运用转移机制,所谓转移就是将愤怒转移到某个“合情合理”的目标身上,毫无顾忌地发泄愤怒情绪。例如,一个“妻管严”,不敢朝妻子发脾气,孩子在旁边喝水打嗝都会被他臭骂一顿。




强迫型人格很典型的表现是完美主义。这里的完美主义往往是囿于“细节决定成败”的固有观念,从而失去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典型表现为妨碍任务完成的完美主义。例如,由于对那些不够“完美”的书面报告的无数次耗时重写,延误了书面报告的完成,错过截止期,个人生活中不属于当前活动重点的各个方面可能陷入混乱。强迫思维者有拖延的习惯,他们会竭尽全力地追求极致,例如,尽量做到丝毫不差或是完全确定。思维强迫者拖延成性,直到临近关头才勉强做出决定。典型的强迫型神经症来访者总是想竭力做出正确选择和自主选择,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最终丧失选择和自主。讽刺的是,很多完美主义者却毫无工匠精神。这主要缘于他们的完美主义都是“吓“出来的,也就是说这种完美主义的动力是恐惧,工匠精神的驱力则是对事物本质的探寻和好奇。恐惧求生存尚可,求发展则难矣。发展必须要有创造的种子,一个恐惧的人没有更多的能量分配给创造。正如南希·麦克威廉斯所言:“现在的强迫行为更多是基于羞耻,强迫者更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非刻意达到自己内在的完美标准。”




工作狂往往是强迫型人格者,他们的生活模式是强迫性且失调的:他们可能毫不留情、无视人类极限地鞭策自己。休闲时间是焦虑的时光,并且常常被狂热地填满一些带来成就的错觉的活动。因而,生活就等于“成为什么”或“做什么”;如果时间没有用来“成就什么”,那就不是生活,而是生活的暂停。他们是极为有目标感的人。约翰·梅纳德·凯恩这样描述:“‘有目标’”的人一直试图确保的是,虚假而不切实际的永生,通过把行动推向未来,而使他的行动不朽。他爱的不是他的猫,而是它生的小猫;其实也不是小猫,而是小猫生的小猫,如此一直穷尽到猫族的终极。”


工作狂几乎就等同于强迫性个人英雄主义者,他们描绘了清晰的、过度使用的独特性防御(欧文·亚隆认为,人类从生命之初就有两种基本的防御:深深相信自己的神圣不可侵犯和存在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终极拯救者,即独特性和终极拯救者的信念)的范例,它使人免于焦虑的折磨或者使人退化到逃避的模式。工作狂坚信他是“一直走在前面的”、“持续进步的”、“不断提升的”。时间是个敌人,不仅因为时间有限,而且时间会威胁到独特性妄想的支柱:相信自己永远在进步。




对强迫型个体来说,最可叹的或许是享受生活都变成负累。他们过度投入工作或追求绩效,以至于无法顾及娱乐活动和朋友关系,他们常感到没有时间在傍晚或周末休息、外出或只是放松放松。他们可能会一直推迟诸如假期等愉快的活动,以至于这些活动从来不会去做。当他们有时间参加愉快的活动或度假,除非他们带上一些可以做的工作,不至于觉得是“浪费时间”,不然他们会很不舒服。


在强迫型人格者家庭教养中,父母在儿童早期往往会设定很高的行为准则,并期望恪尽职守。父母奖赏分明,对好行为大加赞赏,对差的行为严加指责。这种缺乏真挚的管教会培养出缺乏情感的孩子,而且孩子往往会通过防御反过来认同父母的严谨态度。内在父母形象永远对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们通过迎合这样的要求维持自尊。

(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


参考文献

1.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美)欧文·亚隆/著 黄峥、张怡玲、沈东郁等/译 商务印书馆 2015年6月 初版初刷

2.《自体心理学导论》(美)彼得·A·莱塞姆/著 王静华/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初版初刷

3.《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美)南希·麦克威廉斯/著 鲁小华、郑诚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年1月 初版三刷

4.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美)卡伦·霍尼/著 冯川/译  译林出版社 2011年5月 初版初刷

5.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美】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编著 【美】张道龙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6年9月第2次印刷


——————————————

心之爱 | 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

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