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之爱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作为一部关注女性命运的影片,《我的姐姐》首映就拿下了单日票房冠军,足见它戳中了我们的“痛点”。
影片通过两代“姐姐”(安然和她的姑妈)不同的人生处境和抉择,呈现了一个庞大的被忽视的群体——姐姐。
当初,安然爸妈为了多要一个儿子,曾经让安然装瘸子,骗取计生指标;她上大学当医生的志愿,被父母改成了护理专业;她靠打工挣下四年大学费用,正要逃离父母、去北京考研时,父母遭遇车祸,双双离世,留下弟弟需要她独自抚养。
整部电影,围绕着“姐姐”安然的两难选择展开——是选择继续考学,送养弟弟,奔赴自己的前程,还是尽一个姐姐的义务,抚养弟弟,放弃自己的梦想?
在“逼迫”安然抚养弟弟的人里,姑妈是最上心的一个。她原本成绩出色,考上了大学,却因弟弟考上中专而不得不放弃理想;90年代经济浪潮到来的时候,她想去俄罗斯做生意,可是家里一个电话,说弟弟生了一个女儿,你得回来带,她又选择回去;后来丈夫生病,她常年操劳,自己的人生也慢慢被消耗掉。
姐姐们的命运牵动着大家的心,也将重男轻女的话题重新摆在我们面前。
被吞噬的男孩
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被忽视的女孩常常缺乏安全感,极度渴望被爱、被认可,她们甚至会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换取父母的爱,终身都在渴求被父母看见和关注。
而那些被重视的男孩,是不是因为占有更多资源,就一定更出色了呢?
事实并非如此。
男孩虽然会受到各种优待,但同样也会背负起各种家庭包袱;女性在承受被忽略的创伤时,男性也在承受被吞噬的创伤。
所谓被吞噬,是一个人的自我分化尚未完成,依然和父母高度融合在一起,无法做到人格上的独立。
自我分化的概念来源于系统式家庭治疗的代表人物鲍恩,他提出自我分化是家庭成员必要的成长目标。
所谓自我分化,是一种能够分辨和管理个人的情绪和理智,并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
分化良好的个体既可以在内心层面清楚地分辨出自己的情绪和理智,根据不同的场合来判断自己是忠于情绪,还是忠于理智;也可以在人际关系层面,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同时体验到亲密与独立的能力。
而低分化、高融合的人,往往会努力取悦他人,支持他人和寻求他人支持,缺乏自主能力,常常回避沖突,独立决定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少。
那些被家庭过度重视的男孩,要么被父母寄予厚望,在过度管教环境下长大,父母的过度控制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无力感,“无论做什么都不对”“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或是“就算说了也没用”;要么被过度宠爱,无论说什么,得到的回应都是父母不加思考的纵容和夸赞,渐渐地,孩子没有了边界,放弃去探索和表达,慢慢失去辨析感受的能力。
过度重视导致与家庭的融合度更高,更难完成自我分化。这样的男孩,要摆脱多少层层叠叠的束缚,努力挣脱多少条条框框,才能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成熟男人呢?
安然的舅舅显然就是这样一个被宠大的孩子。
电影一开场,在安然父母的葬礼上,姑妈在忙着招待亲友,舅舅却坐在一边搓麻将、嗑瓜子。
他滥赌,贪财,对家庭不负责任,连亲生女儿都讨厌他。他还偷偷背着安然去找肇事司机要了两万块钱,甚至撺掇弟弟故意搞垮安然的恋情,好让安然照顾他。
人到中年,他却还像一个长不大的巨婴。虽然他也有过北漂演员的梦想,但终究还是破灭了。连他自己都说:“像我这样的儿子,屁用都没有。”
这就是一个没有完成自我分化的男人,活得像一个软绵绵的牵线木偶。从没有机会给自己的人生负责,更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只能借着香烟、酒精、滥赌来逃避现实中的无力和挫败感。
重男轻女,从来无人从中获益
可以说,重男,是在废掉弟弟;轻女,是在耗掉姐姐。
重男轻女会让女孩有自卑感,不认可自己的性别,于是拼命证明自己的价值,压抑女性阴柔的能量,觉得自己必须变得跟男人一样才是强大的。她不接受自己的女性特质,成为女强人,很阳刚,甚至比男人更阳刚。
而男性也并不会从重男轻女的观念中获益。看起来父母把更多的关爱给了男孩,但这副温情的面纱,却隐藏着父母沉甸甸的控制与欲望。
当男孩成为这个家的“王子”,他享受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也意味着他必须为这个家承担更多。
这样的男性,通常他成为家里的英雄,承担过多的家庭责任;还有一种情况,他不堪重负,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变得脆弱不堪,甚至没有办法养活自己。
电视剧《都挺好》里的大哥和二哥正是这样两个极端的代表。
大哥苏明哲名校毕业,从小被父母寄予厚望,特别懂事、明理。他认为只要学习好,按照他人的、社会的要求去生活,就是好孩子,而他的自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
他顺应了父母光宗耀祖的要求,却把自己的那个“我”隔离起来。他觉得只要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家族想要的样子,就可以得到赞美。
苏明哲看似是家里的英雄——不顾失业的经济压力和美国妻女的生活状况,执意要把父亲接去美国居住,以此来承担大家庭的责任;却忽视了妻子女儿的需求,让自己的小家庭陷入困境。
老二苏明成则是另一个极端。因为嘴甜、会哄人,他从小就是家里最得宠的儿子。妈妈把所有爱的目光放到老二身上,对他有求必应。这种过度满足让他变得没有承担、自私,情绪的承受力也很差,成年后难以担当起家庭责任。
失落的亲情
《我的姐姐》从女性的视角呈现了在重男轻女背景下,女性的抗争和忍耐,让观众为女性的命运揪心的同时,也被影片中姐弟血浓于水的亲情所打动。
开放式的结局虽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但通过前面铺垫的情节,观众们相信,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姐弟的亲情永远都在。
这是艺术的魅力——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而在现实生活中,姐弟、兄妹之情,恐怕就没有那么美好了。影片的原型最后把弟弟送养到农村,自己变卖房产后到大城市去发展了。
被重男轻女观念伤害的女儿心中的怨恨,很大一部分可能会转嫁到儿子身上。家里的儿子从小比女儿占了更多优势,得到更多好处,女儿自然会认为是儿子抢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资源和爱。好一些的可能还能维持表面的体面,但内心深处对于手足亲情却相对冷漠,亲近程度还比不上朋友;关系差一些的也许真的老死不相往来;有的甚至会因为家产、赡养老人的问题对簿公堂。
本应亲密的手足之情,却因为重男轻女,变得疏离和冷漠。
另外,被原生家庭吞噬的男孩,当他们进入婚姻后,可能会表现出大男子主义、喜欢支配和控制、嫉妒心强、家庭责任感弱、生活能力差等问题;和原生家庭过度捆绑在一起、和自己母亲的关系过于紧密,可能会导致婆媳不和,引发更多家庭矛盾。
长幼有序,男女平等
随着生育二胎政策的开放,多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如何在家庭中平衡好女儿和儿子、老大和老二的关系,这关系着家庭的和谐和幸福,迫在眉睫。
德国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伯特·海灵格提出了序位法则。他认为,在家族系统中,每个人按照进入这个家的时间,有个专属于自己的先后顺序的位置。比如说,爸爸和妈妈结婚并组成家庭,所以爸爸妈妈在这个家有第一优先的位序,接下来他们生了孩子,孩子也有兄弟姐妹先后顺序的位置。先来者或先出生的人往往会拥有更多的权利,并享有更高的位置。
如果家里有多个孩子,后来的孩子比老大晚进入系统,所以必须要尊重老大的优先地位。父母应告诉小一些的孩子要尊重大的孩子,玩具由老大来安排,父母的爱和关注也要优先给老大。
如果父母本着“大的要让着小的”的观念,忽略老大的需求,把关注都给了老二,那么这种长幼失序的状态会使老大很委屈,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可能转而欺负老二,而老二会错认为自己才是家里的老大,手足间矛盾不断。
如果很不巧,老大是女孩,老二是男孩,再加上家族中重男轻女,那问题会更严重。
没有任何人可以在重男轻女中获益,无论父母、女儿还是儿子。不偏爱、不溺爱,让孩子回归到自己的序位,孩子才能感受到内在的丰满、富足、安全。这才是一个家庭平衡、有序、幸福的基础。
参考资料:
[1]《读懂孩子:周鼎文家庭教育智慧》 文/周鼎文 广东旅游出版社
[2]《自我分化 |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