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关系的兴起是当代科技发展与人性需求交织的产物。当人类的历史上开始出现AI恋人、全息偶像、纸片人伴侣时,我们可能需要更深入探索当下社会背景中的情感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可以先来看到虚拟关系的疗愈价值:
首先,虚拟关系具有吸引力。虚拟角色本质是人性欲望的算法结晶,是人性需求的镜像投射,具有完美容器的致命诱惑。
作为AI伴侣永远能够耐心倾听,始终维持着人设的不崩塌,绝对的可控性精准击中了现实关系中的痛点:不必面对伴侣的情绪波动、价值观冲突或生活摩擦。作为AI伴侣的使用者可以随时删除对话以重新开始,这让人充满了权力感。
其次,虚拟关系具有一定的救助功能。对于深陷社交困扰或者曾遭受情感伤害的群体,虚拟关系起到了安全屋,或者零风险试验场的作用。当人类在现实社交中屡屡触发“情感危机”,代码构建的温柔乡便成为了精神上的防空洞。
另外,消费资本的力量,越来越多的情感需求被拆解为可计费的数据包。这种“情感快餐”让现代人陷入悖论:越是渴望真诚联结,越习惯用消费购买代餐。虚拟关系恰是可以实现量化的一种消费快餐,具有着容易实现的便捷性。
尽管虚拟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具有着不可阻挡的时代进步的推动,但仍然无法替代人类真实的情感联结。
人类始终无法通过拥抱一台机器来实现一场真实的拥抱,头脑层面的感悟永远取代不了身体层面的感知觉,这也导致了虚拟关系使用者普遍会出现的情感失衡现象:即时性的快感充足,但深层安全感持续匮乏。
人类仍然需要通过面部的微表情、肢体接触等非言语信号建立起深度的共情,以实现心灵深处的安全感与满足感。
曾有实验发现,过度依赖虚拟关系者识别他人悲伤表情的正确率会下降。并有实验显示沉迷二次元恋爱游戏的群体在现实分手时,会出现情感认知方面的失调:无法理解为何不能像重启游戏般挽回关系。
可见长期过度依赖虚拟关系,会带来人类在感知觉系统的退化,以及认知框架的降维破坏。
可以说,恋上AI并非简单的被否定或者被肯定,而是折射出数字化时代人类对亲密关系的重新定义——既是传统情感模式的解构,也是孤独个体的自我救赎。当《银翼杀手》里的虚拟情人乔伊说出“我爱你”时,人类在战栗中照见了自己的孤独。
虚拟关系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数字文明的探针,它刺破了我们关于爱情的一些浪漫想象:情感联结的本质,或许从来都不是对象是否真实,而是能否在关系中照见彼此的存在。
未来的关键并不在于禁止或追捧虚拟恋爱,而是建立新的情感素养——既能在代码中汲取温暖,又不丧失触碰真实的勇气,就像中世纪人类学会与书籍恋爱,又最终走出图书馆拥抱彼此。我们终将在虚实交织的迷雾中,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亲密关系。
——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