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的本意,是对未来的未知的某个时刻或者事物产生一种憧憬、向往。
当把期待视为一种微妙的暴力时,往往是在说这个期待带有了某种越界的嫌疑,超出了期待原本的愿望和期许。
比如,带来压力与负担的期待: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某件事抱有很高的期待时,这种期待就可能会给对方带来无形的压力和负担。
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可能会因此感到焦虑和压抑,担心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受到责备或承担失望的情绪。
又或者,具有情感操控性质的期待:期待有时会变成一种情感操控的手段。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对你期待很高”,可能会让对方感到有义务去满足这种期待,否则就会觉得对不起对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主选择的自由。
期待的发生,多数是形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但同样也会发生在个体自身之中。
当一个人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压力。
比如一个人期待自己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但现实往往需要时间和努力的积累,这种过高的期待就可能会导致自我否定和挫败感,形成对自己的暴力。
面对期待,想要减弱期待中所隐含的暴力影响,我们需要学会理性的看待,并掌握平衡。
任何的期待,处于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情景,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影响,既有正向效果,也必然包含有负向效果,因此需要适时的调整自己对各种期待的理解与参与度。
理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局限和选择,不必强加过高的期待。
尤其在关系中,期待是相互的,不是单方向的施予与承接,有时适当的将彼此关系拉远一些,距离所产生的美,会更容易看清楚彼此所处的位置。
同时,面对期待,我们可以更注重过程与体验。与其过分关注结果和期待的实现,不如更加注重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享受努力、学习和与他人互动的乐趣,这样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不会因为期待落空而感到过于失望。
另外,与人相处时,培养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难处,减少对他人的期待,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对建立和谐和健康的人际关系会更有帮助。
——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