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减不下的肥
是潜在的心理因素在作怪
文 | 心之爱/孙恩
(本订阅号第395篇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有许多因素会影响体态胖瘦,比如家族遗传。也许你可以想到某个家族的人,一家子的体型都有相似之处。再如,个体的体质,如某些女性雌激素水平较高,天生的体态丰腴。此外,年龄也是长胖的因素,身体的代谢能力下降了,很多人是到了年纪自然胖的。
当然,个人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与身材的关系最大。但饮食习惯当中,往往会有些潜在的心理因素,这些未被自己觉知的心理因素,就可能成为那常年减不下来的肥。
首先,从人格发展理论上来说,有些人的胖是在2岁前就奠定了基础的。心理学中,这个年龄阶段被称为“口欲期”,意指这个年龄段,欲望的满足主要靠嘴。
01
有些人由于在这个年龄段被满足的太好,所以一辈子都很喜欢这种最基础的满足方式:吃。
这类人的体型,以及对“吃”的情感,就像转世后的天蓬元帅。对于他们来说,为了身材而舍弃吃的快乐,简直不可能,而且不划算,因为吃真的太快乐了。
他们往往不仅会吃,擅长吃,而且可能还擅长说:如果能成为一名吃播最好,人生不仅快乐,也实现了价值,只要稍微控制一下体重,健康的胖,快乐的吃,就没什么不好的。
02
“口欲期”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吃的太少,被饿到了。
这种饥饿感会常年伴随,使这个人显出一种发育不良的可怜感。其身材往往消瘦,人看起来总是没有精神,像是皮球瘪着气,总是有一种“灰头土脸”的气质,或者经常穿灰色的衣服。电影中的三毛,是个典型,现实中,这类人不仅偏瘦,而且没精打采。
03
除了人格发展的角度,情感状态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胖瘦。
因为在情感的角度上来说,情感得到了满足,就像是吃饱了一样,而情感上得不到满足,也是一种匮乏。
在心理上,这种情感的匮乏感,与生理的饥饿感,可能会发生混淆,就是说,这个人并不是真的饿,他只是一种情感上的匮乏,但是他错觉为是自己饿了,于是经常吃的过量。这种过量,往往是缺乏觉知的,因他哪怕吃的再多,心里也会觉得空着一块,就会还想再吃一点。
有的人真的会在分手后胖二十斤,更严重的,会存在暴食-催吐这样的进食障碍,但这已经不仅仅是情感匮乏了。
04
除了情感匮乏,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过“吃”的方式消解/缓解焦虑、悲伤等不良情绪,“美食治愈心灵”即含有此意味。
这种吃,最好能够伴随一定的仪式感,摆盘或拍照发朋友圈等等。因为仪式感会让一个人在吃的过程中,投入尽可能多的觉知,这种伴随着觉知的吃与满足,就会真的有治愈效果。与此不同的情况是缺乏觉知的吃,可以称为“妄图用美食治愈自己”,但结果只是在不断的缓解。
缺乏觉知会使情绪不能真正被消解,只是被缓解。于是就需要经常的吃,不断的吃,经常使用这种方式缓解情绪,就真的容易长胖了。
05
再有一类肥胖,属于这个人潜意识中认为“胖”与某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关。
举例子就是《灌篮高手》里面的安西教练,再或者《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这种胖,不会让人讨厌,反而让人觉得安心、温暖、舒服、踏实。而且这类的胖会有一种特点,就是他们的身体是绵软的,触感也是舒服的。
可以设想,假如我在心理上认同了很慈祥很温暖但有点胖胖的祖母,那么我在心理上继承这种慈祥温暖的感觉时,也很有可能继承了这种“胖”。有的时候这类人想减肥时,身边的人会希望他不要减肥,因为他们喜欢那个温暖的胖胖的他。
06
此外,一个人对性魅力的态度也可以成为肥胖的因素。可以理解,当一个人希望展现自己的性魅力时,他会希望自己的身材是匀称的。而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回避自己的性魅力的,甚至是不愿意不允许展现自己的性魅力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会是小时候的家庭教育成长环境,让他觉得有性魅力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又或者,为了避免父母老师怀疑自己早恋,用“胖”回避自己性魅力的发展。又或者,一个人可能对性魅力有种不屑,或是反叛精神,哪怕我身材不好,没有性魅力,但因为我很努力/很聪明才华/很有自己的性格,所以你们还是那么喜欢我。
在现实情况中来说,一个人肥胖往往不是某项单方面的因素导致,而是多个因素复合而成的结果。美国精神分析学会前主席南希.麦克威廉斯为她的一位肥胖患者找到了8种可能导致她肥胖的因素。她告知对方,在节食减肥之前需要让自己认识到这些心理上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在潜意识层面导致减肥中断或减肥后的反弹。
同时,他们也对这些因素进行了针对性的讨论,比如,试着让自己学会用其它方式处理情绪,而非大吃大喝。又比如,让自己认识到,她已经离开母亲生活了,没有必要每次都将剩饭吃完,虽然小的时候母亲会严厉的批评她剩饭。又比如,她需要让自己认识到,自己害怕瘦下来,带有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她眼见父亲临终前的消瘦,并觉得消瘦是不健康的表现。
减肥当然不是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但是心理层面的因素对生活、身心状态影响确实很大。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收获也可能会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