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心理热线13051784755
广告
父母惯用的拙劣手段(上)

关键词:

来源:心之爱

发布时间:2019-07-24

世界是不完美的

父母是不完美的


文 | 心之爱/新雨流泉

(本订阅号第386篇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1.jpg


世界是不完美的,父母是不完美的,这是每个孩子无可杜绝的“生之创伤”,个体生命之过程便是经历和修复创伤之过程。世界的不完美只能听天由命,而父母的不完美,只要你有足够的意愿,便可无限接近完美,将创伤降至恰到好处的挫折。不过,前提是作为养育者的天下父母,能否最大程度地避免拙劣的教育手段。


父母惯用的第一个手段是激将法。不少父母都有这种固有观念——“知耻而后勇”,即用过激和不堪入耳的语言直戳孩子的自尊,然后期待孩子带着一种自我证明的激越心态,奋发图强、后来居上乃至出人头地。父母运用的词语多带有强烈的贬低色彩。例如,“你[女儿]长得又不漂亮,再不认真读书,将来谁要你?”、“如果你想我看得起你,有本事你考个像样子的成绩给我看看!”、“真没想到你这么窝囊废,连个××都弄不到”、“如果你有谁谁一半优秀,我就烧高香了!”


激将法几无例外地带来事与愿违的恶果,孩子非但不积极进取,反而会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甚至视父母为仇人。这并不意外,当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后,他的必然反应便是自恋暴怒,自恋暴怒的最大后果便是心智的困扰和混乱再加上风声鹤唳的家庭氛围,你想他脱胎换骨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那些自我功能极强的孩子,则孤注一掷地为赢得父母的认可,将所有的精神能量灌注于父母在乎的事物,形成病理性的强迫型人格[障碍],他们的内心始终住着一个持鞭抽他奋进的人,因为不前进便会受辱,便会受罚。他的生命往往呈现出机械运动的重复形态,他活成了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


2.jpg


父母惯用的第二个手段是浮夸很多父母深信“孩子是夸出来的!”,在他们眼里,孩子所有的与心理发育阶段匹配的平常行为都放出耀眼的光彩,并用浮夸和赞美之词迎合,更有甚者空洞地夸孩子聪明,试图给孩子制造美好的心理体验,而未能适当地使他们的赞美与孩子的能力相匹配,使他们的赞美与孩子的努力过程相匹配。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价值建立在一种臆想的全能感之上,严重缺乏实践的技能和相关体验作为价值支撑。他们往往在与同伴、同学的共处竞争中处于低能和孤立的位置,残酷地认识到“我原来弱爆了”,深切的孤独和焦虑逼迫他们心理退行,退回到婴幼儿时期,具体表现为更加地依赖赞赏、更加地易激惹、更加地回避竞争,甚至厌学辍学。这样的孩子常常会给父母带来极度的困扰,他们既自恋又无能,简单地说就是,自恋的低能儿。父母陷入“骂孩子,孩子崩溃仇恨;同理孩子,孩子退化依赖”的两难处境。


父母惯用的第三个手段是交易。不少父母无意识间把家庭变成了交易场。他们说的经典句式是:“只要……就[都]”。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捷径,这句话,总体来说没有大问题。然而,有父母把它僵化地理解成“只要孩子愿意学习,一切可以敷衍了事!”。于是,在很多中国家庭里,父母们直言不讳地告诉孩子:“只要你认真读书,一切都不用管!”,出现的一连串现象是,孩子不做家务、孩子不洗内衣内裤、孩子不了解柴米油盐、孩子不了解父母的喜怒哀乐……然而,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时,父母便开始陷入极度的困惑和愤怒中,行为表象则是哀伤自怜、抱怨连连,简直就是一腔热情化作“一地鸡毛”。


更有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学习,赤裸裸地将学习成绩和物质奖励挂钩,经常会说:“如果你下学期考进……名,我就会给你买……”。


无数心理实验和历史证明,孩子能对学习抱有长久的动力,只来源于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延迟满足的能力。外在的物质奖励都将难以为继,即使你奖励孩子宇宙飞船,孩子垂涎三尺,都会力不从心。这就好比,你给潘长江再多的物质奖励,他都无法给你扣篮,而兴趣和意志力的培养,孩子便最大可能的成为姚明。


特殊的一种情况是,父母用“只要……就”的方式一路护送孩子进入大学。当孩子进入大学后,价值的多元化严重冲击了孩子的自尊来源[学习成绩],况且进入同一所高校的学生,整体来说学习能力不会有太大差距。当家长真正明白,成绩不等同于成长,人格成熟是生命的根基时,方才体验到何为后悔不迭和无能为力。

(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