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告诉我们,别人也许侵犯了我们
或者我们内心的愿望无法满足
文 | 心之爱/新雨流泉
(本订阅号第383篇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可能会有三种幻想,一是为了人际关系和谐我们永远不要发脾气,二是发脾气后不要影响人际关系,三是只要我爽,就立刻发脾气。
第一种情况是抱有修炼的信念和对情绪宣泄的恐惧。很多人对愤怒的来源完全不感兴趣,只是在情绪来临时,告诉自己不要发脾气,否则就会功败垂成或者愤怒伤身,并因未能克制脾气感到内疚和羞耻。我们往往会发现,修炼出来的好脾气总有一种僵化和腐朽感,甚至有唾沫自干的味道。例如,面对别人的语言攻击和利益剥夺,总是强压愤怒或刻意原谅,仿佛要修成圣人或者佛陀,这时的修炼便发展为更顽固的防御,长此以往便会气色败坏或者引起严重的躯体症状。殊不知,一项基于面部表情观察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只要不是过于激动,愤怒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当出现紧张情绪时,那些以短暂的愤怒做出反应的人,会有一种控制和乐观的感觉,而那些反应正是害怕愤怒的人所缺乏的。
当人产生愤怒情绪时,如果未能理清情绪的来源,个体多半就要求立即释放。如果无法通过直接的方式释放,就会通过隐形的方式攻击别人。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灵魂的黑夜》里说:“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因为,看似不会表达愤怒的人,其实也在用他独特的方式来回击你,最常见的就是隐形攻击。一些人看似从不愤怒,永远和善,但你和他在一起却非常不舒服,脾气变得很糟糕,这是因为,这些貌似永远不生气的人实际上频频以被动攻击的方式攻击你。”
那些在人际关系中以永远不发脾气为修炼目标的人,若能静下来体验觉察自己的行为模式,往往会找到隐形攻击他人的蛛丝马迹。
第二种情况是有人发脾气后担心影响人际关系,并为此感到不安,或者自我安慰别人不会生气,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可以这样说,发脾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意志的对抗,只要发生了意志对抗就必然引起人际关系的调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发脾气会影响人际关系就要克制自己不发脾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真的无法知道你的哪句话伤害了对方,这是你永远无法控制的。
第三种情况是不讲方式、不讲地点、不讲对象的乱发脾气。这是典型的婴儿般的幻想,使用的是人类的原始脑,完全无视人际关系。2010年,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雷格·安德森(Craig Anderson)发表的一篇研究表明:玩暴力电脑游戏,会增加人们在实验室以及日常社会情境中的攻击性。事实上,胡乱发泄愤怒和忍耐是一样的,实际上只会增加攻击性。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吉尔·利特雷尔(Jill Littrell)从一份已出版的文献回顾中得出结论:当我们被对方冒犯时,直接冲对方咆哮似乎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好起来,也不可能改变对方的态度。随意发泄怒火,甚至还会让不明事理的旁观者站在你的对立面。如果你能学会智慧地发火,不仅能有效平息自己的怒气,还能积极争取围观者的支持。
那么如何智慧地发火呢?首先如果我们从未发过脾气或者发脾气过于频繁,那基本预示着你生活在一个极度压抑的环境或者内心有着有待处理的创伤体验。心智化治疗中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10%和90%”情绪定律值得借鉴。如果说一个人事件带给你过度的情绪反应,那么这件事本身带给你的情绪是10%,而剩下的90%就来源于你成长中的创伤性事件引起的体验。
在我们小时候发生过的那些情景,你也许已经完全不记得,可是它其实还在你记忆的深处,在你潜意识的模式里,有着巨大的动能,搅动着你的人生。了解愤怒的来龙去脉就会大大降低愤怒情绪的杀伤力。
然后,我们要去体验在我们的愤怒中有哪些正当的需求未被满足。愤怒告诉我们,别人也许侵犯了我们,或者我们内心的愿望无法满足。我们必须要倾听自己的愤怒,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保持个性的完整。
最后一步就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针对对方的人身攻击和指责。有了这套流程化操作,发脾气可能就不太会伤人伤己。(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