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心理热线13051784755
广告
父母道歉可以疗愈孩子吗?

关键词:

来源:心之爱

发布时间:2018-12-05


我们似乎真正需要的是被父母“看见”

被父母“看见”我们失落的童年

受伤的灵魂

和那些徒劳的挣扎……


文 | 心之爱/新雨流泉

(本订阅号第353篇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当来访者在心理咨询师协助下卸下防御、领悟到,TA的自卑、回避、易激惹等等困扰是父母曾经给自己造成重大伤害所带来的,来访者会感到巨大的愤怒和悲痛。TA便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得到父母一句真诚的“对不起”, 以安抚自己这颗碎裂的心,从而卸下包袱、轻装前行。然而,事实是:“我们在等待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我们道谢。”

当人陷入困境时,他们便有一种夸大幻想,幻想凭借着一句话、一种仪式使自己释然了悟、脱离苦海。在自我疗愈的初期,人们经常会给“父母的道歉”赋予不可承载的功能,忘了沉下心来自问:“我到底想从道歉中获得什么呢?证明我对他错?期待父母给予补偿?‘受害者’ 向‘施害者’追讨失去的尊严?……”

好像都不是,我们似乎真正需要的是被父母“看见”, 被父母“看见”我们失落的童年,受伤的灵魂,和那些徒劳的挣扎……

然而,“看见”需要一双慧眼,需要一对倾听的耳朵;“看见”需要千万次的同理和共情,“看见”需要切入事物诸多面向,“看见”需要避免过度卷入……


父母道歉只能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治愈不可能建立在一句道歉的话上,而是来源于我们内心的世界得到整理,我们的爱恨情仇得到了同理性理解,这就是心理咨询师与父母的不同。心理咨询师能尝试着“穿着来访者的鞋走路”,父母则很难“穿着孩子的鞋走路”,父母身份的局限性和个人认知的局限,多半会使我们再次体验到,他们永远只能以养育者的思维爱你,并对你同样抱有的复杂情感:心疼、委屈、愤怒、困惑、后悔,这些情绪同样需要得到安放。



如果说,我们毕生只要父母道歉一次,就像孩子只需要父母深情一吻,那么这个吻真像珍珠般价值连城。然而,不执念于价值连城的那一吻或一次道歉,接纳错失带来的终身遗憾,你才真正开始摆脱了父母的影响。

即使父(母)已能有所改变,也依然难抹去孩子心中的伤痕。换句话说,孩子真正面对的是内化了的父(母)形象,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父母。正如南希·麦克威廉斯说:“以哀伤和适应替代自我憎恨和异想天开。有意识地放弃徒劳挣扎,将使人们得到解脱,从而腾出更多心理能量去实践现实满意的目标。“

放弃让父母道歉的企图,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释放情绪,或者没有向父母抱怨的权利,乃至“恨“父母。“恨”也并不可怕,当“恨”以语言象征化地表达(倾诉、写日记),情绪在适合的空间(咨询室内、团体成长小组)里释放,剧情(角色扮演)在适合的空间里呈现,便具有治愈效果。


“在这种过去与现在似乎同时存在的恍惚中,你清楚知道你是一个成年人,但你却能像孩子一样去感受,与此同时,你又清楚地明白你的对话对象是戏剧扮演者,他与你真正的父母完全不同,你还同时体验到复杂的情绪,混合了孩子对父母的忠诚、温柔、愤怒、渴望。……在亦真亦幻的结构体验中,像年幼的孩子一样获得这种被珍惜和保护的感受,可以重塑人们的内在世界。”——巴塞尔·范德考克(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