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用最隐秘的“不经意的伤害”
蚕食了孩子的自体
文 | 心之爱/新雨流泉
(本订阅号第337篇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
经常有父母向我们抱怨孩子退缩不自信,对孩子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味道。至于孩子为何成这般模样,很多父母百思不得其解,他们真的找不到自己犯下严重错误的证据。孩子也明白父母是爱TA的,可又明确地感到胸中的那股无名之火出不来,无能无力的感觉像一条毒蛇咬住TA们不放,使之动弹不得。
这实际上是父母用最隐秘的“不经意的伤害”蚕食了孩子的自体,长期忽视孩子感受累积造成的内伤,这就是所谓的“发展性创伤”。经年累月,孩子就变成了远观完整夺目,近看布满裂痕的花瓶。
中国有句古话是“不知者无罪”,也就是说因忽视而造成后果的人大抵上是值得被原谅的,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似乎在忽视孩子感受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而不自知,最终莫名其妙地吞下苦果。
▌一群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父母强拉硬拽孩子回家写作业;
▌一次小小的成就,孩子期待你赞赏时,父母警告“骄傲使人退步”或说“忙着呢,少烦我”;
▌孩子因意外被东西砸中或不小心摔伤哭喊,家长说“胆小鬼”或责怪孩子太不省心;
▌给孩子买小床,家长说服孩子服从他们成熟和实用的审美……
这些小忽视偶尔单一地发生在某个孩子身上时,不至于摧毁孩子的价值感和效能感,可是如果类似事件同时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而且反复发生,那就必定成为击溃孩子的化骨绵掌。
对于创伤,人们习惯聚焦于丧失、灾难、虐待,讲究实证证据,就连专门研究心理和创伤的心理组织都难以统一认知。世界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巴塞尔·范德国考克对此大失所望,他带领的团队经过8年研究,就儿童的创伤和依恋受损问题,向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提交了在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加入新诊断“发展性创伤障碍”的建议。
然而后者拒绝了他们的请求,理由是“‘儿童期不良经验引发的发展障碍’这一说法看起来更像是一种临床直觉而不是一个有研究基础的事实。现在没有证据表明发展性缺陷是因为任何创伤综合征随着时间增长的后果。”
换句话说,对忽视的调研只能算是一种临床直觉,没有那些所谓的重大创伤震撼人心,故而不够入选的分量。
正如戴安娜·福沙所言:“恢复能力的根源……在于感到自己在一个充满爱、和谐和冷静沉着的人心中:被牵挂,被理解。”
然而,作为感受被长期忽略的孩子恐怕很难有这种体验,一系列的忽视事件打破了他们对于创伤的最重要防线:被你所爱的人所理解和保护。这道防线不存在了,他们就等于被放逐了。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时刻问自己:“你不经意间放逐了你的孩子吗?”(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
—————————
心之爱 | 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
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