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轻易自我毁灭
那些看上去的毁灭
有可能是人体向自己发出的求救信号
图文 | 心之爱
(本订阅号第330篇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
四年级的米妮不想上学了,她倔强地在家里呆了一个星期。
米妮的妈妈,她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和米妮妈妈交流的时候,她第一句话说的是:“我对不起孩子!”
当被问及为什么时,她说了第二句话:“我不想和婆婆住在一起,可是,我又不能说出来。”
同样为人儿媳,我特别能体会米妮妈妈的心情。在中国,有些话,说出来就是大逆不道。然而,婆媳关系,却又是横亘在家庭关系中的一颗定时炸弹,它隐晦、模糊、不透明,常常被人有意无意地掩盖。我们教给男人的“和稀泥”是目前处理婆媳关系的良药。可是良药苦口,正如米妮妈妈所说:“他工作压力很大,还要照顾家庭,这个时候我再开口,太不懂事。”
就这样,米妮妈妈把自己的不情愿全部压抑在内心深处。起初,回到家她会对婆婆和米妮强颜欢笑,她一直试图说服自己接受婆婆的“生活习惯”,甚至怀疑自己太矫情,事情太多。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总是那么骨感。那些牵强的自我安慰总是抵不过现实生活酱醋油烟的磕磕绊绊,这样的体会,每个和婆婆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儿媳都会有。只不过,有些人能让这些不快与自己的内心需要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也许会产生一些无用的气体,但这些无用的气体似乎也能变成调和关系的有效因子,不再让人觉得那么压抑。可米妮的妈妈,在她的成长背景中,缺乏了启动化学反应的能量。她为了扮演好妻子、好儿媳的角色,把生活中的不快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可是,这样的方式却不是在解决问题,她让问题呆在原地,像一个负能量球一样一点一滴变大。
不想又不敢说,担心他人说闲话,担心别人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媳妇、好妈妈,米妮妈妈把这些担心压抑到哪里去了呢?情绪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在人体中更像一个通道,外在刺激人体产生情绪,而人体要对情绪作出反应管理情绪,否则,情绪通道就会被堵塞。但奇妙的人类,在情绪面前总会产生一些本能的自我保护,把别人当成出气筒,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米妮妈妈那些原以为压抑回去的情绪,通过各种微表情、语音语调、行为,传递给了米妮。米妮知道妈妈回家把“不高兴”挂在脸上,她能做的只能是小心翼翼地陪着妈妈。那些原本用于学习和玩耍的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在谨慎的陪伴中。而一旁的妈妈,积蓄着情绪,等她下一道题不会做时,心里的怒火一触即发。妈妈的情绪爆发换回的是米妮的无助和妈妈的愧疚。而这份愧疚又会帮助妈妈放大对米妮的担忧,进而增多了养育中的焦虑,陷入恶性循环。米妮没有办法,她想让自己停下来,逼着妈妈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需要。
就这样,米妮决定不上学了。这是她对自己开启的自我保护。不然的话,又能怎么样呢?人不能轻易自我毁灭,可是,那些看上去的毁灭,有可能是人体向自己发出的求救信号,那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一次自我拯救。米妮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她知道自己做什么,妈妈会停下来。否则,妈妈那变本加厉的情绪,怎能有尽头呢?就像米妮说的一样:
“你想对奶奶甩脸色,可是,你不敢,把火全撒在我的身上。”
“妈妈,这不公平。”
“这是你的事情,我不想为你承担。”
“可有时候很难分清哪些是妈妈的,哪些是我的。因为妈妈总给我一种错觉:全都是我的错。”
米妮控诉着妈妈对她的不公,而妈妈,面对这份不公泣不成声。此时此刻,她只是在想,只要米妮肯回学校上学,让她做什么都可以,何况是与婆婆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面对孩子在生长中的停滞,妈妈乱了手脚,她忘记了自己原本的问题。突然想起电影《玛丽公主》中弗洛伊德曾说过:“有一个角色,我们永远也扮演不好,那就是为人父母。”我望着米妮的妈妈,那一刻,特别想抱抱她,抱抱她内在那个不曾被关注的小女孩儿。比起米妮,她更需要爱的滋养和支持,更需要被理解。其实,她不知道,米妮停下来的目的还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妈妈能看到自己,尊重自己,关照自己。幼小的她不会用语言表达这份内在动机,可从她的脸上,我分明读到了:“多年以后,我不希望自己像妈妈一样,只会压抑,只会逃避,眼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多年来,婆媳关系的问题很少主动碰触,但在咨询室里,几乎每个家庭背后都会牵涉到这个问题,甚至正如文中前半部分所言,它像一颗定时炸弹,不知引爆了多少家庭,炸碎了多少人“家是爱的港湾”的梦想。一个男人夹在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动力学很容易把它解释成“竞争”的问题。可是,如果我们致力于把它当成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发现,婆婆和媳妇之间,存在着生命与生命的共性,而且她们二者像极了,所以才会有不必要的争端。常常被问及要如何与婆婆相处,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也会常常回顾身边那些与婆婆相处很好的人,也想从她们身上找到答案。我发现,有几点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借鉴:
“你不是婆婆亲生,自然无法要求婆婆对你像对待你的爱人一样。如果你会因此和爱人争风吃醋,这醋吃得有点low。”
“如果婆婆是来帮你带孩子,不无故把自己的育儿要求强加在老人身上。那些老人做不到的,可以由你下班后弥补。”
“你和婆婆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唯一的关系就是:她是你爱人的妈妈,是孩子的奶奶。”
这些借鉴是站在媳妇的角度提供,但绝不是要求媳妇们必须要做一些什么。我深知有很多问题不是媳妇的认知带来的,它们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中,比如“重男轻女”。身为咨询师,亲历过很多吐槽:
“爱人加班不回家,婆婆把早已准备好的肉重新塞回冰箱,嘴里叨叨着,没有人回家吃饭,就不做肉了!把一旁哺乳的儿媳晾在一边儿。“
“怀了二胎,托人在医院B超,发现是女婴,婆婆强烈要求儿媳堕胎,全然不顾堕胎对一个妈妈身心带来的伤害。”
“夫妻拌嘴中,婆婆的加入,大大激化了夫妻矛盾。那个把儿子完美化的妈妈,怎能容许任何人说自己儿子的不好?”
……
想起曹植的古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婆媳之间,也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如果我们把这份关系看成是打不开的死结,那它就会在温馨的家庭中发出腐烂的味道,让每一个身在家中的人不得安宁;如果我们都能积极一些,直面问题,不隐蔽问题,也许一些我们看来的“不可能”就会变成“可能”。哪怕有一些问题依然不能被解决,但至少我们曾经努力过。
心之爱 | 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
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