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心理热线13051784755
广告
“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努力”?家长一定要警惕这种错觉

关键词:

来源:心之爱

发布时间:2023-12-27


来访者问:

如何看待“你看我孩子,他不聪明吗,玩手机玩的可明白了,聪明的很,就是学习不用心”诸如此类的话?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师答:

我们首先分解这句话且补充完整,抓住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分析认知误区;再换位体验这类父母(我们可能也是其中一员)说出这句话时的情绪、情感;再解析他们可能使用了什么心理防御和使用这类心理防御的潜在动机。

第一句话:“你看我孩子,手机玩得可明白了,他不聪明吗?(我情愿相信)他聪明得很!”这里陈述了可能存在的三个事实:

(1)孩子对手机的使用功能掌握得娴熟,甚至超过父母

(2)孩子用不少时间玩手机:刷视频、玩游戏、学知识、交友等等

(3)孩子手机游戏玩得娴熟,甚至超过父母。父母于是建立一种因果联结:“手机玩得明白就说明我的孩子聪明。”

我们静下来分析以上三个事实,便发现这个因果联结很粗糙。

先谈第一个事实:手机开发商一定是想方设法把手机功能设置得内容丰富、使用方便且实用,否则势必将失去市场。

孩子手机功能掌握得娴熟主要源于长期使用熟能生巧,这只能说明他们不属于低智商人群而不能说明智商有多高。就好比,我们不能认定一名垒墙熟练的泥瓦匠智商就很高一样。

再设想一下,如果有手机开发商宣称完全掌握他们开发的手机的基本功能就可以获得百万巨奖,那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只要稍微钻研一点点,就能成为玩转手机的达人。

再谈第二个事实:孩子用手机娱乐、学习(这种目的可能不多)和交友这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就像古人习惯于坐马车、写诗、写信、听书一样),这说明孩子愿意和倾向于接受新鲜事物与时代接轨,只能代表一种兴趣爱好,而和智商高低没有直接联系。

再谈第三个事实:孩子可能花很多时间玩网络游戏且在父母看来玩得很高级和熟练,可是如果你仔细观察游戏内容和问问孩子,游戏哪里最吸引他?

我们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游戏并不考验孩子的智商,而是意在激发出人类最原始的感官体验:获胜时的兴奋和喜悦、失败后的愤怒和不甘…,从而达到使孩子欲罢不能的效果,这就是网络游戏成瘾的驱力。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极少有孩子对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等益智类游戏上瘾,如果有孩子对这类游戏上瘾,那反倒可能是高智商的表现,毕竟,这类游戏非常直观地考验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

再者,几乎所有孩子玩网络游戏都比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娴熟和有技巧的多,这主要源于他们的生理机能的活性正处上升期(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手脑配合比成年人更迅速和娴熟,而并不能说明孩子有多聪明。

如果我们不拿自己的孩子的游戏水平与我们自己比较,而是与其他同龄孩子进行横向比较,我们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即使在游戏领域依然表现得很普通平常。

第二句话:“(我的孩子)就是学习不用心!(他没法把玩手机的聪明劲用到学习上来,否则他学习成绩肯定不错!)”这里陈述了可能存在的两个事实:

(1)孩子很少把时间花在学习上。

(2)孩子学习成绩暂时落后。

父母从而假设和预期:“如果我的孩子手机玩得很溜,手机玩得溜意味着聪明,那么,只要我的孩子多花精力到学习上,成绩就肯定不错!”

毫无疑问以上假设和预期同样很粗糙。

孩子学习不用心既不能证明智商低也不能证明智商高,而是说明有一种东西或者力量制约了孩子在当前把精力用到学习上来,或者孩子的心智前没有发育到自主学习的阶段。

我们作为父母的重点是要把精力放在寻找孩子不能用心学习的原因上来,改善孩子的生存环境,例如,父母各自人格的完善、夫妻之间的关系、师生和同学关系、兴趣激发等等,且采用适合于孩子先天气质和心理发育节奏的教养方式。

如果我们对孩子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度觉察和调整,孩子依然贪玩和不爱学习,我们就要保持一种静待花开的心态。

再谈孩子学习成绩落后。只要我们的孩子不是天资过人,如果没有充足时间学习,学习成绩暂时落后就是必然现象,这要求我们克服焦虑,给孩子营造张弛有度和整体愉悦的生存环境,孩子的学习成绩通常就不会太差。

即使孩子成绩落后(智商与遗传高度相关),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依然会因人格的健全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我倾向于相信,人格健全是比智商更可靠的生存资源。

正如解析第一句话所得出的结论:手机玩得明白并不意味着孩子就聪明一样,手机玩得溜的孩子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并不能保证他的学习成绩就一定出色。

我们不妨换位体验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用大量的时间玩手机,而且手机(游戏)玩得很溜,可是学习成绩落后。我们可能就会产生失望和愤怒(孩子太不争气)、恐惧(孩子的未来怎么办?)、困惑(为啥孩子游戏玩得溜学习成绩就是不行?)、自责(孩子成绩不好也许与我们的教养方式和先天禀赋有关)、嫉妒(别人家的孩子为啥就那么省心?)等一系列的情绪、情感,

为了不至于让以上可能存在的情绪、情感把我们压垮,我们就会有意无意地运用心理防御来让自己不那么痛苦且给自己制造希望。

我们把我们的孩子想象的比实际上更有天赋,以至于把手机玩得明白当作了一种智力资源来安慰自己,这是在使用理想化的心理防御。

我们可能相信,我们的孩子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用在学习上,那么学习成绩差在逻辑上就值得理解,这是在使用理智化和合理化的心理防御,尽管在这种情境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可是可能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

我们可能相信,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再花太多时间玩手机,专心学习,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就肯定不错,这是在使用“时间置换到未来”的心理防御,仿佛只要孩子一转变学习态度,所有一切恼人的情绪、情感就烟消云散,我们内心就将升腾出一股暖洋洋的希望。

——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