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心理热线13051784755
广告
网上的玩具比小商店便宜,但孩子一直哭闹不同意网上买,怎么办?

关键词:

来源:心之爱

发布时间:2023-11-10

来访者问:

一模一样的玩具网上卖 29,小商店卖 68,给孩子说在网上买,也解释了,但孩子不同意,哭闹怎么办?

女孩,快5岁了,经常在楼下小商店看上这个玩具,看上那个玩具,一看上就要买。对于孩子喜欢的东西,我不反对买,但是要合理消费啊!小商店卖的太贵了,比网上贵太多。比如,一个过家家,商店卖68,网上一模一样的卖29;盲蛋,商店卖29,网上一模一样的卖9。买一次就算了,不能经常性的看上啥都买啊!给她解释了,如果你真喜欢妈妈可以给你买,但商店卖的比网上贵太多。在网上可以买两个,在商店只能买一个。可是孩子说,网上太慢了,我现在就要!而且我不要那么多,就要一个!很迷茫,不知道怎么教育了。是压根就不买还是同意在网上买,不知道怎么做了。另外,如果经常给孩子说东西太贵,不买,怕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但是一出门就要买,贴贴纸、指甲贴、盲蛋,等等,各种千奇百怪的小东西。而且还比网上贵那么多,受不了啊!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师答:

选择网购,还是实体店购物以满足孩子的及时需求,这里面包含了两部分的冲突。

一是消费冲突,面对网购与实体店购物,父母内心由此而所产生出来的冲突感,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价值观评判,比如经常网购,仿佛会在寓意着自己不配享有贵的消费。

二是面对孩子需求的冲突,及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始终是父母们难解的现实冲突。可以搜索到各种相关的理论与信息,但没有标准答案,具体的情况仍然需要具体的应对方法。

两个冲突单方面解决已不算简单,如今叠加在一起则更是难上加难,非常考验父母们平日里对于规则的设立与执行,不只是父母为孩子设定相应的规则与规则的执行,也更需要父母能够在自己的心里为自己建立起相对稳定且具有一致性的原则或者界限感。

网络时代,创造出大量的可选择性,既是便利,同时也增添困扰,太多的可选择性,太多的可能性,已经成为当下极具时代特色的问题。适度的选择可以提升满意感、价值感,但过度的选择则会平添太多额外的心力成本,成为各种情绪障碍的促发因素。

尤其试图在众多的选择中力求最优解的时候,左右的权衡,多角度利弊的分析,再加上对每种选择背后可能带来的心理影响的考量,无形中大大提升了做出选择的难度,也无形中夸大了选择后需要承担的责任,造成选择困难,或者做出选择之后持续的患得患失,完全无法享受到满足和愉悦的体验,这已经快成为整个时代的病痛。

面对如此纷杂的社会现实,面对在当下时代中养育子女的重任,如何先为自己设定出适合的规则,或者说底线边界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购物为例,选择网购还是实体店购物?什么情况下适宜网购,什么情况下适宜实体店购物?



其中会有哪些特殊的情况允许自己有相应灵活变通的方式,或者消费中愿意设定多少的额度做为自己奢侈享用的考虑,等等,结合自己的消费习惯与经济能力,提前在自己的心里做出大致的规划,不需要非常的具体细致,但需要能够为自己所接受并能够执行,可以有调整的空间,但内心里需要对整体的把控有所坚持。

当我们可以对自己有所设定或者有所限定的时候,往往也意味着对自己有一定的认知与掌控感,既通晓自己有所擅长,同时也通晓自己的有所不足,这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会非常的重要。

面对消费诱惑的时候,孩子的稳定感常常来自于父母内心的稳定,反而言之孩子的摇摆则是来自父母内心的摇摆。

当父母面对玩具的购买,对线上还是线下购买产生出动摇时,言语或态度中便会呈现出倾向性,比如开始讲道理,仿佛想让孩子替父母做出选择,因为父母感到了选择困难,选择网购会觉得亏欠孩子,感觉会因此带给孩子自卑感,如果不网购又觉得没必要浪费几倍的差价,左右为难的选择导致父母无意识中开始期待年幼的孩子能够做出明事理的选择。

对于仅五岁的幼儿,其实很难能理解父母此时的道理,他们更多是接受到父母的情绪或者意愿,即使他们当下做出了遵循父母道理的决定,也不代表他们真的懂得了道理,他们依然会在下一次的诱惑面前重蹈覆辙。

想要年幼的孩子遵守规则,始终需要父母内心中先有稳定的规则意识,然后透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逐步影响孩子认知规则,遵守规则,即使是消费规则,也能够通过每次的实践逐步为孩子所接受,有时很需要来自父母温和且坚定的表达拒绝,并耐受住孩子未被满足需求时的哭闹与发脾气,以父母自己的情绪稳定抱持住孩子负性情绪的宣泄。

生活中,父母面对孩子的养育,很多的规则意识无法被延续或者执行下去,常常会来源于父母们面对孩子时感受到太多的亏欠感,似乎总在担心自己给予孩子的爱不足够,担心孩子没有得到更充足的爱,过度的爱的满足,其背后的心理意义不是孩子真的匮乏爱,而是作为父母自身内在的匮乏感投射到了子女身上。

某种程度上,过度满足也等同于强烈忽视,忽视孩子做为独立个体的正常需求,一味的将自身的需求感投射到孩子身上,不加理性的判断,不做合理的拒绝,只是主动或者被动地提供满足。

面对父母的过度满足,往往更容易导致孩子的过度需求,体验不到边界感的制约,更容易增强或加重孩子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感,无节制的购物有时会作为试图填补内心空缺感的防御方式而存在。

——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