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问:
心之爱咨询师答:
看得出来,你对自己天生性格胆小这点有着很深的心结,可能从小到大,都在背负着这样的一个评价性标签,为此而深受其扰。
成年后,逐渐在自己的人际关系中不太显露这个部分,但内心深处始终对此心怀芥蒂,尤其不希望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表现成这样,让孩子受到影响,或者会由此成为第二个自己,重复自己曾有的成长体验,也未可知。但显然都不是你愿意看到的。
其实天性性格胆小,仅是对自己的一段定义,当我们将自己性格中的某些特质做出设定或界定自己,我们自己就在这一点上被固定住了,成为了该种特质的代表,失去了其他各种看向自己特质的可能性。
在我们年幼的时候,这种固定化的方式常常来自家庭中的长辈或其他成员。性格特质被界定出来或者被固化下来时,常常会伴随着当时一些特殊经历的发生,通过这样的方式缓解或转化了当时的一些冲突与矛盾,但也由此而带来了承载这种固定化后的沉重感。
你描述的现实场景非常形象,那样的一场对话将你拉回到了年幼的感知体系中,如同年幼时候的你没有办法在对方的质疑中表现更有力量一些,可能这一点始终无法被你的家人所接纳与认可,导致最终也很难为自己所接纳与允许。
感觉得到你很不喜欢当时那个现实中应答着的自己,内心似乎在期待着能有另一个自己给出一个令他人满意的回应。但那个令他人满意的人究竟是谁呢?年幼的时候可能会是你的父母或长辈,成年之后将会是你对自己理想化的期待。
可以尝试允许与接纳自己回应的就是不够好,就是不能够如他人所设想的那样理想,但这是属于自己的声音,属于自己的回应。现实中你可以看到,对方并没有因为你的回应给出任何评论性的话语,是你始终在给予自己这样那样的评论,其结论都是自己这样回应不够好,还同时界定为性格胆小的自己遇到了强势的人,或许对方根本也不算是强势的人,只是在那一刻感受到了被冒犯而触发了情绪的波动。
其实你当时礼貌道歉的方式实时化解了彼此的冲突,是到位而适合的互动回应,但源于来自你内心对自己的评判,影响了自己的心情,难以客观的体验到当下的感受,完全处于了自我的情结之中,而导致自己内心感到无比的受挫。
生活中,当你觉察到或是意识到开始对自己重复那样评判性的界定时,不妨提醒自己那只是你内在的一种心境,并不代表是客观事实。现实中你的回应是得体的,是适合的,允许自己更多地与现实的情感建立联结,当越来越多新的体验被感知到,曾有的负性情感体验自然会慢慢淡化,无须专门去应对,那样只会强化你旧有的糟糕体验,不会获得有效的改善。
——刘丽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