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问:
看到某高三学生因为不满父母严苛的教育方式而选择自杀,为什么我一点儿都不同情这个学生?
我和他的家庭教育很像,小时候因为跑步姿势不好看,被我爸吼着纠正了一天,因为年纪小吞不下药片,被骂哭,哭着也要往下咽…可是我现在很感激爸妈,不觉得严厉的教育方式是个错误,并打算将来这么对待自己的孩子。
看到这条新闻,我不明白究竟是教育方式有问题还是这孩子本身有问题?究竟这个自杀的人值不值得同情?
心之爱咨询师答:
若从父母以及大多数外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孩子的自杀似乎是一种脆弱和逃避的行为,是对父母残酷的报复,是一时的冲动,因此不值得同情。
但这个孩子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可能已经持续了很久,也许他已经尝试过了他可以做的以及他认为的所有努力,但依旧解决不了问题,而自杀前发生的某个偶然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如果不是由于活着比死亡还要痛苦,谁会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呢。从这一点来说,自杀者是值得同情的,那是因为无法克服的痛苦,让他们放弃了生,选择了死。
法国电影《爱》讲诉了80多岁的安娜和乔治夫妇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对生命取舍的故事。优雅了一生的音乐家安娜在中风半身偏瘫之后为了捍卫生命最后的尊严想自杀,但她连自杀的能力也丧失了,因为她根本爬不上窗台,丈夫乔治又日夜看着她,并且希望她为了他活下去。后来安娜第二次中风,大小便彻底失禁,全身瘫痪在床,失去语言能力,意识也逐渐模糊,除了日夜喊“疼”之外不能与人交流,而看护在护理她的时候也及其粗暴恶劣,乔治不得不解雇看护自己亲自照顾安娜。面对安娜的苦境,以及日渐衰退的自己,乔治某天突然明白留下安娜并不是爱她,而是出于他的自私,自以为在爱她,于是他协助安娜实现了安娜之前死亡的愿望,最后自己也自杀身亡。
因此,每个放弃生命的个体后面,如同安娜和乔治,都有一曲生命的悲歌。我们并不是这个个体本身,因此可能无法体会到他们无奈放弃生命的痛。
当然我并不是支持自杀,只是尝试去理解他们的痛苦以及尊重他们的选择,就如同有些人选择安乐死这种“合法”的自杀方式,只为了捍卫生命的尊严,以及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咨询师:张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