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心理热线13051784755
广告
心闻 | 育儿中的俄狄浦斯

关键词:

来源:心之爱

发布时间:2020-12-25

文/心之爱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一、儿童发展的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在心理学中,引用“俄狄浦斯”这个词语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年龄大概是3岁至6岁,这个时期我们对同性父母产生敌意,同时对异性父母产生好感,我们称这段时期为“俄狄浦斯期”。举例,常常听到男孩说“我长大要娶妈妈”这样的无忌童言,说明在俄狄浦斯初期的时候,孩子的表达是直白的,不受压抑的;他会把内驱力的表达分开投注到不同的客体身上,常常把好的投注到妈妈身上,把不好的投注到爸爸身上,所以爸爸总不落好,因为孩子更愿意把美好留给妈妈,孩子需要纯粹的好妈妈,此时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整合自己矛盾的情感。

随着慢慢长大,孩子发现自己不够强大到可以对抗父亲,忍受了一段煎熬之后,会转而认同父亲以达到和解,他也可以整合,能够承载完整的三角关系。我们会发现,到了6、7岁,孩子通常会否认自己曾经说过的话,之前的想法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了,在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已经成功处理了,所以孩子也不记得自己那些荒谬的念头。

二、如何养育这个阶段的孩子?

如果儿子说“我长大要娶妈妈”,妈妈怎样回应呢?或者女儿当着妈妈的面说“我要嫁给爸爸”,妈妈又该怎么回应呢?女孩爱上爸爸或男孩爱上妈妈,意味着他们把自己的爱欲(带有性欲成分)贯注在异性父母身上,这是孩子未来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也是健康的,如果同性父母嫉妒孩子且和孩子竞争配偶,这就会到导致孩子对同性父母产生以恐惧和内疚为主体的体验和幻想。同性父母要坚持“不带敌意的坚决”,使得孩子清醒地意识到,“爸爸妈妈是爱我的,可是我明白爸爸妈妈才是一对,我不可能取代爸爸/妈妈。”。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恰到好处的挫折会让孩子清醒过来,渐渐地到家庭外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伴侣。作为男孩,仿佛遵循这种信念:“娶妈妈是不可能的了,可是我可以变成像爸爸那样的男人,然后找一个像妈妈那样的女人。”这便从心理上实现了对父亲的性别认同,同时把贯注在妈妈身上的爱欲转移到家庭外的其他异性身上了。

俄狄浦斯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它涉及到一个人从和母亲的二元关系发展到和父母的三角关系,以及对自我性别身份的认同。3岁以后,可以开始和孩子分床睡,让孩子意识到,妈妈和爸爸是在一起的,他需要同时和父母双方建立关系,发展出完整的成熟的三角关系,避免固着在二元关系中。另外,父亲尽量不要长期出差在外,缺席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在俄狄浦斯期,父亲的缺位容易影响孩子的三角关系健康发展。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充分发展,孩子会害怕竞争或者过于热衷竞争,其实都是低自尊的表现。

在俄狄浦斯期,孩子学会了遵守规则。在与父亲的挑战和竞争过程中,由于害怕遭到惩罚和报应,便发展出了自我节制的能力,也就是超我的部分,他会变得做事有分寸有涵养,能够自我监控和自我约束。

对于养育者来说,要同理儿童的心性发展的正常的爱恨表现,让孩子有勇气面对内心深处的矛盾的情感关系,关系中既有爱的一面,也有恨的一面,既有平和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都是真实存在的。允许孩子去触摸、感受和表达他内心矛盾的、痛苦的、不堪的想法,当他被允许被接纳的时候,就获得了自如的掌控感;如果不允许孩子去触碰,那些想法和感受始终是朦胧的,反而无法驾驭,便会以情绪的方式或者躯体的方式表现出来。

一个人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来源于父母健康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含诱惑的深情和不带敌意的坚决去回应孩子的驱力需求的能力,否则孩子会发展出病态的俄狄浦斯情结,难以顺利走入恋爱和婚姻,成为一生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