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心理热线13051784755
广告
别把同情当共情

关键词:

来源:心之爱

发布时间:2020-12-09

文/心之爱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共情是桥梁,

同情是毒药。

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一度绑架死神,让世间没有死亡。最后,他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他,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由于巨石太重,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于是他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严厉的惩罚了。

读到这里,我们很可能感到西西弗斯真是太可怜了,他的生命就在这种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然而,突然有一天,西西弗斯发现他不断向上推石头的姿态很好看,而石头滚回山脚很有趣,他迷上了推石头的行动,又开始自得其乐起来,冥王对他都无可奈何了。

我们起初把主观经验投射到西西弗斯身上,怜悯他的命运,这是同情;故事的结局又让我们感到西西弗斯好像很享受这种对抗诸神的循环苦役,这使他的生命充满希望、意义和掌控,他沉醉其中,我们感到拯救他可能会是一种侵入和打扰,这就是共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非常容易误把同情当共情,难免好心办坏事。

同情是对他人的苦难、不幸产生关怀理解。而这种关怀和理解的局限在于难以跳脱主观经验或者没有意识到人类之间的差异性。同情往往是自怜和自恋的结果,充分反映了人类自我为中心的天性。

同情者拥有的是自己的主观情绪和价值判断,有时与被同情者的内心体验毫不相干,于是不能浸入被同情者的心理表象和情绪体验,故而给被同情者有被不理解,甚至被侵犯的感觉。

同情者对痛苦有高度觉察,并将他人的痛苦看作是需要减轻的东西,难以忍受如其所是的状态,感到一定要为对方做些什么,往往适得其反。

正如茨威格在《同情的罪》一书中说:“同情有点像吗啡,它起初对于痛苦确是最有效的解救和治疗的灵药,但如果不知道使用的分量和停止界限,它就会变成最可怕的事物。”

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如其所是地接近和接纳他人的心理表征和情绪,仿佛当时就成为被共情的对象,而后如其所是地体验、陪伴倾听他人,可能关注非言语的行为或者用语言、行动呈现他人的心理表征和情绪。

比如,有个人刚刚失恋,一个朋友坐在旁边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一个朋友可能感到他累了渴了,静静地给他端来一杯水,那么前者是同情,后者是共情。

真实地体验和共情他人是非常难的,无怪庄子和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对话会成为千古公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xún)其本。子曰‘汝(rǔ)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上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那些话,已经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鱼儿快乐呀,所以才来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这仿佛是一场关于人能否与鱼共情的争论,庄子和惠子谁都不能给出圆满的解释而只是逻辑之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难以完全体验他人的内心。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笃信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共情又是一种加入了理性的选择,而非只是一种感觉,有意识地放弃自己的界限地走入对方的内心和体验世界。我们只有接纳他这个真实的人,我们才是真正地共情他,哪怕他和我是如此不同,这就需要对人类个体有一种慈悲为怀的心境,尊重他真实的面貌,并不试图强加个人的评判和意志,相信他自我生长的潜力。所以有人说,最高的共情是慈悲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