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之爱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其中,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也就是说,抑郁症的普查已经全面扩展到了高中阶段。这个消息引起了业内很多关注,大家纷纷发表看法,意见不一。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青少年作为抑郁症的高发群体已经受到高度重视。
一、青少年抑郁的典型表现
今年的疫情,使得很多家长和孩子不得不长期在家相处,亲子矛盾激化,疫情后的复课考试,也加剧了青少年内心的焦躁痛苦,短短几个月,全国各省市发生的青少年跳楼自杀的案子持续增多,不禁让我们感叹,这些孩子的内心发生了什么?
青少年抑郁的典型表现有很多,只要父母细心观察,和孩子有日常的沟通,就不难发现。在此列举几种(1)不愿意上学,沉迷在游戏当中,萎靡不振(2)精神面貌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缺乏笑容,易激惹,易怒(3)没有亲密的同伴,孤僻,不愿意社交(4)睡眠不正常,失眠或嗜睡(5)日常饮食不正常,厌食或暴食(6)行动力大大减退,变得懒散(7)出现暴力和攻击行为,最极端的表现是自伤自杀行为。如果孩子有持续性的以上几种表现,说明孩子不仅仅是跟家长出现了次元壁,也不仅仅是青春逆反期,家长要意识到,孩子很可能在经受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心理障碍。对于孩子来讲,抑郁的日子里,就像一场梦,一觉醒来,感觉和世界脱轨了。
发现孩子的这些征兆,家长是有机会尽快干预的,但是很多家长却选择忽视,利用合理化的防御,不愿意面对现实,或者不想努力改变,认为“青春期的孩子都这样,过了青春期就好了”,这样的信念导致很多家长都是后知后觉的,低估了青少年抑郁的严重性。殊不知,青少年抑郁不会作为青春期的一种暂时性影响而很快消失,如果任凭抑郁持续下去,会导致长期的情绪问题,严重影响今后的生活,抑郁的青少年会变成抑郁的成人。
二、青少年抑郁的原因
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抑郁受到遗传的影响,但是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是青少年抑郁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
(1)青春期身体的发育变化,使得青少年特别关注自己的外貌、身高等,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有时候,“别人”是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假想观众,假想观众代表了一个更宽泛的群体,青少年希望归属于这个群体并从中获得自我价值感。身体发育过早的孩子和有先天疾病的孩子容易成为同伴嘲笑的对象,如果父母和老师没有正确引导,孩子会产生自卑感,难以形成自我认同。
(2)父母过高的期待及持续的学业压力,使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缺少了温情和联结,亲子之间的对话永远围绕学习,询问的只有作业和考试,再也没有一句“废话”和闲聊。父母给孩子屏蔽了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孩子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没有烟火气,丰富的情绪情感被压抑,孩子选择听话顺从,体验着绝望和无意义感,抑郁随之而来。
(3)家庭的教养方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健康的三种教养方式,一种是溺爱型,父母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对孩子没有边界和底线,放纵孩子的欲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剥夺了孩子锻炼成长的机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自我效能感丧失,长此以往导致抑郁;一种是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像直升机一样高控,而且不会及时鼓励和认可孩子,对孩子缺乏理解和关爱,秉持“不打不成才”的理念,扼杀了孩子灵活的个性;一种是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孩子得不到爱,难以发展出积极的情感关系,也很难和同伴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人际关系受挫,容易导致抑郁。
(4)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包括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父母关系长期不和,经常吵架、冷战、闹离婚,互相攻击,孩子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症状,有时候孩子的症状其实是夫妻矛盾的显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夫妻二人真实的情感关系;同时,孩子表现出的症状也发挥着挽救父母婚姻的功能,孩子病了,父母的焦点就集中在孩子身上,矛盾被暂时搁置或推迟。
(5)应激事件的发生,如父母离异,亲人逝世,家庭暴力等,会导致应激创伤反应,如果没有得到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和干预,容易引发抑郁。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但又不仅仅是疾病,要知道,那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是孩子在绝望中的呐喊,它警示父母,要审视自己,它告诉父母,孩子需要爱和鼓励。我们以为拼命给孩子争取最好的条件,孩子就能顺利发展,不要忘了,孩子成长最好的基础,是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灵。
当然,短暂的抑郁状态或抑郁心境是人类共有的正常的心理现象,是诸多情绪中的一种,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如果抑郁的持续时间比较长,社会功能受到损害,严重影响正常生活,需要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