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心理热线13051784755
广告
彻底自我牺牲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关键词:

来源:心之爱

发布时间:2020-03-28

彻底自我牺牲养不出感恩的孩子|心理咨询

父母懂得爱和自尊

孩子方知感恩与尊重


文| 新雨流泉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莎士比亚说:“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噬痛人心。”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为何发展到不知感恩的地步呢?”


这是因为父母不经意间把亲子关系发展成主(孩子)仆(养育者)关系,他们甘愿成为无限满足孩子欲望的工具。当欲望不能满足时,孩子的第一个信念就是责怪工具不好使,遂将毁灭欲望指向工具,更别说感恩了。


主仆关系的典型特征是:仆人不计代价地满足主人的一切欲望,甚至因没有满足主人的欲望而感到内疚,他们认为满足主人的一切欲望便是忠诚与爱。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始终保持着彻底的自我牺牲模式。


作为养育者,父母抚养孩子不可能没有牺牲,牺牲是爱的基质之一。然而,父母如果走向了“彻底牺牲”的极端,便模糊了和孩子的心理界限,与孩子是共生状态。这就必然发展成,孩子把父母当作工具使用,即当作自体的延伸。


打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孩子认为使唤父母就应该像支配他的四肢一样,当他的手脚不听使唤,你说他能不感到委屈和愤怒吗?你让他怎么对这不听使唤的手脚感恩?



父母如何检验自己的作为是不是彻底的自我牺牲呢?


这里有一条最根本的标准:你满足孩子的需求是否经常干扰了你自己合理需求的满足?如果回答“是”,孩子的需求就是不合理的,你的满足行为就带有彻底自我牺牲的特征。


举个最普通的例子:到饭点孩子只顾着看动画片而不吃饭时,养育者如果端着碗来喂孩子,这就是彻底的自我牺牲。这个时间本是全家人共同用餐的时间,你给孩子喂饭,你就得把吃饭的时间往后推。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追着孩子喂饭就象征着你把自己塑造成了自动送上嘴的乳房。


彻底自我牺牲养不出感恩的孩子|心理咨询


再举个例子,桌上有一盘非常好吃的菜,孩子可能会说“这都是我的!你要吃我打你!”这个时候,孩子就是在为了满足口欲来侵犯养育者的基本欲求,如果养育者不强调这盘菜是全家人共享的,他自己也很想吃时,就滋长了孩子的特权思想,会严重阻碍孩子的心智化(同理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中国有句老话是“穷人养娇子”,现在恐怕要再添一句“穷人养逆子”了。


家境不好使很多含辛茹苦的父母对孩子怀有深切的内疚感,他们有意无意地用彻底自我牺牲以抵消内疚感,结果造成一种诡异的现象——打老子骂娘的往往是穷人家的孩子。


有种普遍的现象是,穷人家的青少年因家境条件不好自卑,用与同学攀比以补偿自尊,这就激发了父母的内疚感。父母拼命地拆东墙补西墙、寅吃卯粮,以满足孩子的欲望,渐渐地养育出一只“白眼狼”。


彻底自我牺牲养不出感恩的孩子|心理咨询



父母若对彻底自我牺牲行为没有觉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彻底自我牺牲会让父母越来越力不从心,孩子的侵犯行为必将逐渐升级。


孩子尚处童年期时,弱小的体格支撑不起暴力侵犯的欲望,他们只能以撒泼打滚侵犯父母的教育边界。


孩子成长到青春期,他们就会以暴力侵犯寻求即时或不合理满足,否则在家打老子骂娘,在外蓄意伤害他人。他的冲动控制(口欲、性欲、攻击欲等)和心智水平停留在儿童期乃至婴儿期,他们调节不了本能欲望。


他们攻击他人经常遵循如下心理路径:(在各类情境中)欲望被唤起→(欲望未能即时或不合理满足)激起情绪→(必须满足的强烈信念受到挑战)攻击他人。


“熊孩子”伤人和青少年犯浑、犯罪往往是因别人没有满足他们的欲望而迅速做出报复行为。


例如,男童没有吃到炸鸡排,欲猛推女孩到地铁站台下;又例如,一位20多岁的小伙,要求家里购买轿车,父亲因经济问题一时没答应,他竟然用灭火器把父亲跑工地用的面包车给砸了,砸完后,还躺在马路上赖着不肯起来。



彻底自我牺牲养不出感恩的孩子|心理咨询


有的父母可能混淆了无所求的爱和彻底自我牺牲的区别。


无所求的爱是指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没有刻意要求孩子给予回报,且不以任何方式不合理地使用养育者的权力,压缩孩子的意志,使孩子必须服从他们。无所求的爱的本质是付出的动机完全利他。


彻底自我牺牲是把自己基本的需求一再压缩,以满足孩子的不合理需求。而无所求的爱并不要求彻底牺牲,而是量力而行地不计回报地付出。


END

TIM截图2020031013475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