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答:
二十世纪前,很多中国民众对抑郁没有概念,特别是县级辖区以下的民众,那些服农药、跳河、跳楼自杀的人极可能长期饱受重度抑郁困扰;
牢骚满腹和苦大仇深者亦可能具有持续性抑郁心境;有不少年长者则可能将抑郁转化为躯体疼痛、疑病等症状…故而不是人们没有抑郁,而是抑郁没有被命名而已。
当时物质条件相对贫乏,不少民众在为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奔波,更高层次需求引发的抑郁情绪可能被忽视或者用满足口欲的形式消解和防御了,与之伴随的现象是似乎有大量烟民和酗酒者。我儿时目睹和听闻醉酒父亲不同程度地揍孩子和老婆似乎非常普遍。
当时几乎没有科学工具向民众解释生活苦恼和人生苦难,封建迷信和不少寺庙给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年长者极大慰藉和逃遁之处。由于封建迷信和佛学似乎没有门槛,人们愿意相信“心诚则灵”,于是便有了很强大的精神寄托。
如果你和他们交谈,他们看起来虔诚向佛,可是身上散发着一股抑郁气息,他们向你宣讲的内容并不积极,而是带有哀怨和逃遁的味道。
抑郁通常是心理冲突引起的情绪反应,说明个体能体验到一种覆水难收、无能为力的感觉,这往往说明防御失效,从而引起痛苦。然而,当人们频繁使用不适应的防御应对抑郁时,便可能形成僵化的性格结构和行为模式,严重者则达到人格病理和人格障碍。
如果他们频繁使用投射性指责、置换、哀怨、嘲讽等防御方式攻击孩子,以躲避抑郁情绪,那么他们的孩子就极可能成为替罪羊。他们自己可能感觉不到抑郁(性格防御起效),可是让身边的人抑郁,特别是孩子。
——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