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承担了太多父母的情绪,对一个孩子来讲,负担是很沉重的。孩子会不知不觉中变得很懂事,可能会形成一种习惯,无意识中去承担身边人的情绪,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成长和前进。
这种类型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会成为一个「照顾者」的角色,不知不觉地去吸收别人的情绪、照顾别人的感受。在这个过程里,TA对自己内在的感受、需要,反而是忽视和压抑的。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朋友或熟人,你能感觉到,当TA在你身边时,好像能时时察觉到,或者试图去察觉到你的需要,但自己的需要会搁置一边,或者经常觉得不重要。
TA会把照顾自己,当做一件很自私的事情,一旦想到自己的需要,就会觉得很自私。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始终处于一个照顾者的位置上,时间久了,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堪重负的。
能够提出如何建立边界的问题,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意味着你开始察觉到,自己承担了很多父母不知不觉的言行当中,传递过来的一些情绪,或者加给自己的一些负担。一旦可以意识到这个部分,改变就已经开始了,因为只有当你意识到,才有机会去面对这个问题。
已经成年的子女,长大以后察觉到,自己承担了父母过多的情绪,怎样去建立边界?
首先,从有意识地觉察到自己内在的需要开始。比如,当你开始不知不觉地,脑袋里转着一个想法:身边的这个人,他需要什么?他开心吗?一旦你发现自己脑子里开始有这个念头,总是在想着身边某个人的需求时,你的照顾者模式可能就已经启动了。
你可能就得停下来,然后问自己,我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要什么?照顾别人,其实也潜藏着自己的需求,这可能是一个更深的部分,也许是希望被看见、希望被认同,甚至再深层,不被抛弃的愿望。
在意识层面,照顾者角色通常有一种习惯性思维,TA们会觉得,照顾别人是维持良好关系的一种方式,如果去照顾自己的需求,不关注别人的需要,是很自私的,好像会破坏关系。
你可能要重新去思考,照顾自己就是自私吗?当你可以去问 “我想要什么的时候”,你就能允许自己内在很多的想法、念头浮现出来。
也许有时候,你会冒出一些好像不合理的想法,或者觉得很幼稚,比如我就是想要一个拥抱。这可能就是埋藏在内心深处、被忽略已久的一个需求。
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并且开始慢慢地去关照自己的需求,这是建立边界的第一步。
建立边界的第二步,还要学会拒绝。比如,当你察觉到,你不知不觉中在充当一个听众;或者当你察觉到,你身边的人在跟你讨论一些问题,你感觉内心不舒服,甚至马上想要走开,但又觉得不太好、不礼貌。这个场景其实会经常出现在有些人身上,这时候,你要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并且学会拒绝。
有时候,当你开始作为倾听者,你可能无意中会打开对方内在的一种情绪:TA觉得我可以放进来,我可以说更多,我可以跟你倾诉更多。你可能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别人情绪的承载者。所以一旦你察觉到自己好像不太舒服,你可以告诉对方,我们可能需要换个话题,或者允许现在自己待一会儿,能暂时离开这个话题。
回到和父母的关系上,很多父母常常像孩子,会把孩子当做朋友一样。比如,有些妈妈会跟孩子讲,你爸爸怎样、你姑姑怎样,不停地在诉说,把孩子作为一个情绪的承载者,孩子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很难去拒绝父母发牢骚。但你仍然要学会去拒绝父母无形中扔给你的这些情绪。
因为有些父母,他可能每天都要给孩子打电话,哪怕孩子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的家庭。每天抱着电话、打着语音,有时跟孩子一聊就聊一个小时,孩子好像一直在听,好像如果不听就是对父母的不尊重。
这时你需要意识到,你已经习惯做父母情绪的承载者,但你有权利去拒绝。这个时候你可以告诉父母,听你们讲这些,其实也会让我感觉到心烦意乱,给我带来情绪困扰。也许,你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方式,去解决自己的情绪和问题。
最后,如果父母不断地跟孩子去聊天,输出很多情绪,那你可以减少频率。有些孩子可能会说,我如果一下子拒绝父母,从此不再听了,好像感觉自己不孝、非常内疚。内疚感是内心很难跨过的一个坎,因为太习惯承载,觉得这已经是孝顺的一部分,已经是对父母尊重,而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我们首先要保证自己,内在有一个稳定的状态,或者说我们需要有很多的空间、时间来关照自己。这个顺序是不能乱,我们自己先立主,才有可能去照顾别人。如果我们自己无法照顾自己,那我们照顾别人,其实是一种耗竭。这种照顾,不是真正地照顾,只是在容忍、在忍受。
(陈珂含老师口述,心小爱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