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心理热线13051784755
广告
为什么你学了心理学,还是会情绪失控?

咨询师答:

这个问题可以从自我心理学的三个自我来解答:体验自我、观察自我、行动自我。体验自我是指一个人感知当下情绪、身体感觉和经验的能力。观察自我是指一个人以中立、不评判的态度觉察自身体验和思维,具有元认知能力。行动自我是指一个人基于价值观和目标做出选择且付诸实践的能力。

情绪失控通常意味着一个人体验自我的情绪部分过载了,例如,暴怒,从而导致观察自我和行动自我偶尔/频繁崩解。相应的现象就是,一个人变得不能从当下的体验中有意识地抽离出来,以观察、回顾、思考、分析情境、事件的全过程、情感逻辑和内在动机(观察自我崩解)。

而且,强烈、过载的情绪导致了自动化行为,偶尔/经常干出违反自己价值系统的事情(行动自我崩解),例如,一个深爱孩子的父亲,暴怒下揍得孩子体无完肤,而后又感到懊悔痛苦不已。

有人只是通过阅读书籍学习心理学,而不是通过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体验心理学。他们可能只是获得了一定的心理学/心理治疗的知识,形成了理智化/智能化防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自我,真正意义的观察自我,往往伴随着情绪的适度激活、体验和宣泄)。当特殊的情境激活了潜在的创伤和情结时,人们可能因长期的理智化、潜抑情绪、情感,突然变得情绪失控。

有人属于高敏的气质类型,这往往缘于他们大脑中的杏仁核部分过度敏感,导致体验自我容易过度激活,从而出现本能的战-逃反应,同时他们的大脑前额叶功能脆弱,这就抑制了观察自我的功能。

对于这类人群,只是理解知识和形成逻辑自洽远远不够,他们更需要长期不懈地刻意做肌肉放松和正念冥想练习,以提高情绪的耐受性、对情绪的接纳和观察能力,否则就很容易情绪失控。

有人特别是青少年没有形成稳固的身份认同,导致价值系统和人生目标不清晰,使得他们不能用未来的愿景作为灯塔或者建设性的动机来调节当前的情绪。例如,一个酗酒的单身汉可能比一个有家室的酗酒者更难戒酒,因为前者可能因没有家庭的责任和对妻儿的爱,而潜在地自暴自弃。这样,他们的行动自我就可能因为强烈情绪来袭时,没有价值导向的指引而随时崩溃。

有人可能学习心理学变得越来越带有强迫特征,误以为学知识越多就改善/成长得越快,就变得越完美。当没有达到目标时,他们就不断自我批判,当负面情绪来袭时,他们试图控制情绪而不是接纳情绪,过度控制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出乎意料地爆发。

——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