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钟摆,
在痛苦和无聊之中摆荡。”
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迫使我们宅在家里。在家隔离半个月,渐渐生出了难以排遣的无聊。有人调侃:以前的梦想是过上猪的生活,吃了睡,睡了吃,现在才知道猪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01
隔离在家,我们难得的不得不和这份无聊共处。
“无聊”在维基百科上没有准确的定义,从心理学上讲,可以说是一种内在空虚的情绪。
看了一天新闻、又刷了一部剧、打了一整天游戏……曾经没有时间去做的事,在这个超长的假期里却变得不那么吸引人了,心里始终有萦绕不去的声音:“好想出去。”
我们日常的存在模式大多是向外的,全部注意力投注在外部世界,工作、学习、娱乐、社交等等;忽然间疫情的来临把我们封锁在家里,这漫长的假期还真让人无所适从了。
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中摆荡,摆荡过程中短暂的中点是快乐。
也就是说,人的一生是一个循环,我们总在寻求欲望的满足,得不到满足就陷入求而不得的痛苦;得到满足后,虽然体验到短暂的快乐,但很快会陷入没有目标的空虚无聊;于是继续在新的欲求中挣扎追索。
这就是人和猪的不同了,猪只要有吃有喝,即使被关在栏里,依然优哉游哉、膘肥体壮。然而人的痛苦在于,除了吃喝,我们有更多的需求——好奇和探索的需求,想象和创造的需求,意义感的需求,秩序的需求……少一种,内心便多一丝空虚。
不过,无聊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可怕。
美国作家保罗·陶赫(Paul Tough)花费半年的时间随机采访了1400人之后发现,一个人每天至少有三个小时处在无聊的状态中。
在他的受访者中,有的人在这三小时里“思考人生”,有的人打游戏,有的人看电视。在这三个小时的无聊时间里做什么似乎是出于惯性,平时做什么最省力就做什么了,权当大脑和身体一起开了个小差。
02
怎么解决无聊呢?
电影《土拨鼠之日》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男主角在土拨鼠之日醒来,发现自己被永远地困在了这一天,无限重复着同一天的生活,没有比这更无聊的了。
然而他开始在重复的时空里重建自己的生活,发现新的可能,去帮助他知道会遇到困难的人,去学习乐器,然后在“第一次”遇到喜欢的人时露一手,最终他在无聊透顶的“一天”里,找到了自己。
宅在家里,你也可以把无聊变有趣。
有人用瓜子摆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也有人用浴缸钓鱼,用圣女果玩台球……创造中蕴含着无穷可能性带来的快乐:当你摆出一个赏心悦目的图案,那种“我很棒”“我很聪明”的美妙感觉会油然而生,同时转变成一种美的体验,不知不觉中提升你的自尊。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孩子,只是我们忽略和压抑他太久。
有人可能会说:“像个孩子一样游戏有什么意义呢?”我想说:变化就是创造,创造就是意义,在某时某刻成为孩子这就是意义。
隔离在家也是和家人交流的最佳时机。
和家人浏览影集就是一种很有效的交流方式。
一日,六岁的儿子突然问我,他出生时长啥样子,我感到很难形象地描绘出我脑海中他的样子。母亲不经意地说:“看照片呗!”。翻开影集后,儿子不断地描述和提问:“我长了两颗当门牙,我有多大啊?”“这张照片在哪里拍的呢?”“这个人是谁啊?”“他戴眼镜,为什么别人没戴呢?”“奶奶那时好年轻啊!”“爷爷比奶奶高好多啊。”“爷爷到过天安门啊?”……
往事不断涌现在脑海,沉睡的记忆都被唤醒,不知不觉好像向儿子讲述了一部家族简史。
03
无论哪种活动,都不可能填满宅在家里的所有时间。
如果能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和自己对话,你也会体验到内心的充盈。
自我对话有很多方式,例如:独自浏览过去的照片,阅读个人日记或写隔离日记,阅读打动你的书籍和你私人的书信。这都是对成长经历的梳理,让我们的内在更有秩序感,让我们更能体验岁月变迁带来的心理变化,也更能理解“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