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你焦虑的挡箭牌
关键词:
来源:心之爱
发布时间:2017-12-30
“最近一个月总是睡不好”
“每天总提心吊胆害怕接到老师的电话”
“陪孩子去精神科医院的过程中,我无助地等着宣判”
“如果不是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我的状态就会好些。所以,我觉得问题的核心在孩子那里。孩子好了,我就好了!”
…………
小珺一边说着最近的状况,一边试图分析她的问题所在,她急切地寻找着让自己焦虑的源头。身为她的咨询师,我感受到她的真实,知道她并不是故意把孩子拉出来当自己情绪的挡箭牌。同时也感受到,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的她讲的这些故事,这份艰辛和努力也着实让人心疼。
小珺原本是带着孩子寻求心理援助,却被孩子的咨询师推荐接受心理咨询,她是这样走进咨询室的,言语里自然也少不了孩子,然而,心理咨询是要回到她自己身上。
“如果没有孩子,你最近的状况会不会好一些?会不会就不焦虑了?”
“应该会轻一些。”
“那一部分没有去掉的焦虑从哪里来?”
…………
心理咨询就是在一点点抽丝剥茧、互动中,小珺找到了自己那一部分没有去掉的焦虑,她看到了自己内在没有被觉察的那个部分,这里与孩子无关,却又让孩子替她承担着。就像她的孩子画的那副画:“我是草坪上自然生长的小草,他们说小草长得太难看,需要修剪。”
“小草长得太难看”即为妈妈的焦虑。可以想象,小珺带着这些焦虑与孩子互动,敏感的孩子自然感受到情绪的张力。孩子不会拒绝妈妈给他发出的信号,或者说,从成人、儿童的角度,他也无力回绝。从心理学的角度,这里会存在一种团体动力:
妈妈说孩子有问题
孩子的问题就存在着
在他们的眼里,或许只有这样,关系才能维系着。
小珺和孩子之间的状态恰恰是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的常态,而心理咨询师要做的是分清父母和孩子各自存在的问题,帮助父母、儿童各自领回成长中的责任,然后各自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成长。
身为心理咨询师,我们也常常发现这样的怪现象:在问题面前,父母更显无力,更缺乏力量,更弱小。反倒孩子会将问题看得相对清晰,更能尊重自己的感受。
下一次,如果你想知道,这是孩子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给自己一些时间,反问以下问题:
“如果没有孩子,我还会焦虑、抑郁吗?”
“如果不是,我的焦虑从哪里来?”
“这到底是我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
“我有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影响到孩子?”
“我为什么要说是孩子的问题?”
…………
没有什么比洞察自己的内心更重要,亲子关系中除了递出自己的关心,还要学会领回关系中的责任。我们各自成长,为关系贡献自己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在孩子面前,我们可以递出自己成熟的力量。
——————————————
心之爱 | 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
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