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心理热线13051784755
广告
驯兽童模为哪般?

关键词:

来源:心之爱

发布时间:2019-04-17

孩子的表现癖

最需要父母恰当的情感回应来满足

观众的满足最多是锦上添花


文 | 心之爱/新雨流泉

(本订阅号第372篇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上天给了你孩子,你却把TA当作禽兽对待。上周,一段短视频引起网民众怒。视频中,一个3~4岁模样的女童童模,在背景墙前,将左手提着的小花篮轻轻放下时,身后的母亲随即朝小孩屁股便是狠狠一脚,被踢后,小姑娘趔趄一下,木然地站在原地。次日,妈妈用微博道歉解释,说是误会。网民随即扒出,这位妈妈3月份用衣架打小姑娘的视频,妈妈边打边大喊“换”、“能不能打起精神”,小姑娘面对母亲,靠着墙摸泪。然而,长相甜美的妞妞,镜头前总是能迅速地露出俏皮的笑容。

网民曝出,妞妞经常工作超过10小时,如果表现出累或不配合,就被严厉管教。如今,只要妈妈扬起手,妞妞就能迅速转换表情,进入乖巧听话的状态。某摄影师网民从侧面印证了上述说法:“挨打在童模行业中司空见惯,孩子都不好拍,那些童模照片看着好,其实背后都是打出来的。像训猴那样的,不然拍摄没办法进行下去,打的多了,孩子到了这种场景下,自然会表现了......“有网民比喻道:“这简直就是马戏团里的驯兽。”而在特殊训练下,童模能动作熟练地在1分钟内摆十几个造型,一天要换200多套衣服。

父母让孩子当童模的动机不尽相同。然而,“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给孩子做此选择对父母的人格水平和现实功能提出极高要求:你是否掂量过从事童模业对孩子可能带来的身心影响?进入童模业是满足你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你是否有信心和能力抵御童模中的行业规则,并适时清醒地撤出来?如果没有,父母反而以驯兽方式把孩子当成摇钱树,孩子的未来极大可能相当惨烈,家族付出的代价完全可能超出你的想象,要知道摧残心理接近于摧残个体整个生命。

经济压迫让太多人走向歧途。不同之处在于,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人则在意识上找到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自我欺骗。例如,有父母为生活压力所苦或曾过怕苦日子,便形成固有信念:“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万万不能”、“我不能让孩子再像我一样过苦日子!”。他们不知道,这只是他们将自己可怜、委屈、饥渴的自体表征投射给孩子,误以为孩子如他们一样须要金钱滋养自己。然而,无论富裕或平民家庭都有可能培养出“歪瓜裂枣”或人中龙凤,这说明金钱的力量绝对不是影响孩子未来的根本原因。

对大多数人来说,经济再难都未必难到要靠孩子养家糊口的地步。利用孩子养活全家的父母是醉心寄生在孩子身上。家庭序位错乱必然造成孩子心理的混乱,父母在其位不谋其政,孩子不在其位偏谋其政都可能打造出“成年人化的儿童”。成人化的儿童终生可能被成人面具绑架,内心永远有个营养不良的孩子。




有父母可能“真诚”地希望通过当童模锻炼孩子,使孩子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落落大方或者说增强孩子的自尊。如果是尝试的态度,那有理由相信你的动机,如果欲罢不能,那真诚的说辞就是对虚假的防御。你的潜意识动机就极有可能是把孩子变成自体的延伸,将成名的欲望和羞怯的痛楚、表现癖投射给孩子[如果你是个羞怯的人],潜意识里借用孩子完成你自己的未尽事宜,以修复童年创伤或弥补性格短板,这便是在新情境下强迫性重复,试图利用孩子完成一次“修通”。

只要稍有常识,孩子的表现癖最需要父母恰当的情感回应来满足,观众的满足最多是锦上添花!驯兽般地训练,剥夺了孩子依恋需求,摧毁着孩子的自尊。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一个儿童的样子。”

当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与心理发育阶段特征严重不符时,那就说明Ta正在形成虚假自体或者虚假自体已经固化。假自体是在与苛刻、残暴的内在客体[通常是父母]的互动中塑造出来的,最终貌似自体的一部分而又与最真实自体相冲突,因为这个自体满足的是父母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需要,最终造成目标感、意义感和控制感的丧失或者终生为一个虚假的目标矛盾地活着。

假自体的拥有者在很多事情的选择上会出现这种情况:“既想要又不想要!”,朋友会感到很困惑和愤怒:“你到底想要什么?”。这是真自体和假自体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打起来,形成自我攻击的模式。更严重者则是真自体和假自体有高有低,假自体高高在上,真自体是低低在下。拥有者真正感受到的是假自体,维持他活下去,真自体会投射出去。例如,从小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在父母的要求下走应试教育的道路,考上了计算机专业,最终平淡地从事着网联网的工作。当人们看到他小时的画作时,夸他如果走艺术之路或许大有成绩,他会感到惊讶或者不好意思,立刻说画家都是很有天赋的人,他会自叹不如,只不过是自己曾有过绘画兴趣而已,而尽管现在的生活不是太有激情,不过总归是令他满意。(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