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问:
我很爱我妈妈,我知道她很孤独,需要有人听她说说话,但是十几年来一直承担她的负面情绪,负面言论,导致我对婚姻极其不信任......照理说一家人是要互相理解,互相倾听的,我深爱她,不忍斥责她,也绝对不忍心让她自己消化糟糕的情绪、糟糕的事;可我同时又厌恶她,厌恶我身上每一处像她的地方:软弱、无能、喋喋不休地抱怨......
心之爱咨询师答:
父母在孩子面前讨论工作和家庭的艰难不在内容本身而在于持有的态度和基调,不要把讨论变成抱怨和指责,而是把讨论当作直面生活的勇气、寻求方法的契机。
讨论生活的艰难和不愉快的体验与在家庭中营造和谐氛围并不矛盾,这依赖于家长有意识且有能力把艰难和不快以幽默的形式传达出来,让孩子看到家庭和父母工作艰难的真相,且能体验到父母的人生态度:“生活有时挺悲催,可是我们全家一起以喜剧的心态面对。”
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只要有了基本的物质和教育资源保证,孩子几乎从来都不害怕贫困,他们真正恐惧的是家长自怨自艾、无趣呆板、怨天尤人、指责抱怨。故而,当父母收入减少,把家庭经济状况如实告诉孩子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在于全家幽默乐观地协商制定消费计划。而当家长面对渴望而不能实现的愿望(职位晋升、收入增加)时,父母可能要学会自嘲和哀悼丧失,且用我们的言行呈现出来。
可能有人说,我们总会遇到难以幽默态度面对的困境,在家庭和工作中遇到困境,家长明明很愤怒、悲伤、痛苦,在孩子面前假装幽默、乐观是不是就太假了?
这不是一个真与假的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如果当你感觉没法以适合的程度消化和表达属于你情绪的时候,我倾向于只限于父母私下倾听和分享,互相成为对方的“容器”或者找朋友倾诉,而不是让孩子承载父母的那部分情绪。不妨想想,有时就连夫妻都难以承载伴侣的情绪,我们怎么能要求孩子去承载呢?
让孩子面对世界的残酷并不等于让孩子在家庭中承载父母过剩的负面情绪,我们作为父母要能谦逊地提醒自己:这个世界有时在我们眼里很残酷并不等于这就是世界的真相,这里难免有我们人格不成熟的地方,我们把自己的那部分悲切失望投射到外界世界并进行了着色。故而,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地以抱怨、指责外界的态度去塑造孩子“清醒”“成熟”的世界观,而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和判断,我们只要陪伴孩子体验和孩子一起面对就行。
——袁寒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