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心理热线13051784755
广告
我们时代的「空心」青少年

关键词:

来源:心之爱

发布时间:2021-01-06

文/心之爱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如果人终将死去,

那我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统计:北大大一和研一新生超三成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有超四成的新生认为自己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自己完全体验不到活着的意义。许又新教授早年预测的“无聊神经症”和弗兰克尔描述的“无意义综合征”已经在中国青少年(包括初高中生)身上得到验证,这就是我们时代的青少年“空心病”。

苏格拉底劝导人们爱智慧:“不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在物质高度丰富的现在,我们面对的困扰是:“没有意义感的生活没法活!”,这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人性面临的新时代困扰,处在同一性命题的青少年势必更加惨烈。正如徐凯文描述:“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赞许,可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而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徐凯文这样归纳“空心病”的症状:

□符合抑郁症的诊断

□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存在性命题﹞

□人际关系好,强烈在乎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假自体﹞

□自杀意念源于「不知道为何而活?」﹝存在性命题﹞

□自杀方式相对温和

□没有可支撑的三观,早期症状是迷惘和自我认同问题﹝身份认同﹞

弗兰克尔从存在主义角度描述了无意义综合征:

无意义综合征经历了存在的空虚和存在性神经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存在的空虚。个体经常处于无聊、冷漠、空虚的主观状态;愤世嫉俗、丧失方向感、质疑大部分活动的意义。第二阶段:存在性神经症。空虚导致个体酗酒、抑郁、强迫思维、犯罪、纵欲、不怕死的冒险。

我们会发现“空心病”轻者处于存在的空虚阶段,重者会陷入存在性神经症困扰。

我们的父辈身上广泛存在着“空心病”的基因,只不过他们的“空心基因”在青少年身上以“空心病”的症状呈现。父辈没有像孩子因意义感丧失而痛苦,源于他们以享乐主义(以生育后代和感官享乐为直接目标)、实用主义(任何知识都以转换成钱权名利的世俗价值为目标)和面子主义(以符合他人眼中的成功为目标)顽固地防御了丧失意义感带来的痛苦,毕竟在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除满足基本的生理性需求外就不敢再有所奢望了,在耻感文化的浸淫下活出他人眼中的优秀模样便可众星捧月、光耀门楣。仿佛这就是美丽人生,“我从哪里来?”(生)“我是谁?”(同一性认同和意义感)“我要到哪里去?”(死亡和灵魂)这三个终极哲学命题是没有立锥之地的。

我们会发现“空心病”轻者处于存在的空虚阶段,重者会陷入存在性神经症困扰。

我们的父辈身上广泛存在着“空心病”的基因,只不过他们的“空心基因”在青少年身上以“空心病”的症状呈现。父辈没有像孩子因意义感丧失而痛苦,源于他们以享乐主义(以生育后代和感官享乐为直接目标)、实用主义(任何知识都以转换成钱权名利的世俗价值为目标)和面子主义(以符合他人眼中的成功为目标)顽固地防御了丧失意义感带来的痛苦,毕竟在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除满足基本的生理性需求外就不敢再有所奢望了,在耻感文化的浸淫下活出他人眼中的优秀模样便可众星捧月、光耀门楣。仿佛这就是美丽人生,“我从哪里来?”(生)“我是谁?”(同一性认同和意义感)“我要到哪里去?”(死亡和灵魂)这三个终极哲学命题是没有立锥之地的。

没完成身份认同的一代人很难使下一代人有健康的身份认同,而只能用他们固有的偏狭观念塑造孩子,这些偏狭观念包括享乐主义、实用主义、面子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这不是养育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空心病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把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精巧地整合到人格中,并冷酷地对待他人,高效地利用了现代教育的智力性因素,最大程度地防御了人类真善美的愿望和驱力;而空心病的青少年则极为敏感,他们聪明、脆弱和迷惘,他们经常发问:“如果每个人最终都会死的话,为什么要工作一辈子呢?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上学呢?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养家?为什么要忍受分离?所有的价值难道不都是武断的吗?所有的目标难道不都是虚幻的?”,他们一定程度上没有完成对父辈的世俗价值观的深刻认同,同时又没有可靠的令他们安心的价值观取而代之,于是内心空空如也。

我们不禁要问:“那些敏感的孩子为何没法认同父母的那些价值观呢?”答案是:不尊重个体独特性和普遍人性的假性认同会给人带来极度痛苦,这就是温尼科特所说的“虚假自体障碍”,专制型父母特别会养育出“虚假自体障碍”的孩子。

哲学教育和美学教育的根基不以实用性为目的,求索形而上的世界本源和人性存在的状态,达到精神自给自足,这是活出生命活力的最基本的人文素质。归根结底,我们时代的青少年的“空心病”根源于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丧失了基本的哲学和美学根基,抽空了人之为人的精神追求,没能起到中和生物驱力(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旦教育落入了纯享乐主义、实用主义、达尔文主义的泥淖中,势必把人降落到动物的层次,在过度物质世界的争夺耗费一生,可是人毕竟不是动物,物质世界的过度争夺、过度感官追求和灵魂上的意义感的追寻两者之间的张力必然造成我们的痛苦。

总之,个体不具备哲学思维就不可能有格局,不可能思考宇宙苍生,不可能关照到自己的个体精神命运,没有基本的哲学教育空心病青少年就会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