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之爱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一、人生的第二次分离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无数次分离,从剪断脐带第一次独立于母亲开始,小生命就开启了形成自体的旅程。
即使婴儿从母体分离,可是依然有一条紧密的纽带连接着妈妈,那就是乳汁,从出生到大约1岁的时间里,妈妈的乳汁是婴儿延续生命的源泉,是建立安全依恋及信任关系的桥梁。很快,过不了几个月,婴儿和妈妈就要共同经历第二次重要的分离——断奶。
其实,断奶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前提是喂奶的过程比较顺利,因为只有婴儿曾经真正拥有过的东西,才能放弃,只有这个世界先满足了婴儿,才能让婴儿慢慢走出来适应这个世界。所以妈妈在喂奶的时候,要和婴儿有交流有互动,有身体的触摸,有柔和的目光,源源不断地将爱灌注给婴儿,如果妈妈心不在焉,一边喂奶一边玩手机,婴儿会感到非常绝望和无助,心理停滞在本能的喂养阶段,自然无法断奶,即使成年以后,食物和性可能依然是一种诱惑。
二、断奶的心理意义
根据温尼科特做的上万个婴儿观察,发现了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当婴儿大约八九个月大的时候,开始玩扔东西的游戏,这是断奶的好时机,利用婴儿发展出的摆脱事物的能力,让乳房丧失不是一个单一的偶发事件,断奶也就顺理成章。虽然婴儿有断奶的需求,但是无法启动断奶的行动,这需要妈妈的帮助来完成,妈妈必须勇敢地承受宝宝的愤怒和各种可怕的想法,坚持为一段美好的喂奶过程画上一个句号。断奶之后,婴儿发现乳房的背后是妈妈,妈妈的背后还有个家,将开启更广阔的经验领域,进入二元关系阶段。
更多的时候,无法断奶的不是孩子,而是妈妈。有的妈妈喂奶喂到2岁多,仍然舍不得断奶,这里面有几种可能的原因。一是妈妈自己的内在小孩没有被充分满足,她需要通过满足婴儿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婴儿在配合妈妈,这种通过过度滋养别人的方式来滋养匮乏的自己是一种病理性的利他方式。二是由于妈妈自己很匮乏,无法养育孩子,有饿死婴儿的念头,而妈妈要把这种可怕的想法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表现出的行为就是过度地喂养婴儿。三是妈妈内心的死亡焦虑,促使妈妈不停地喂养,生怕养不活自己的孩子。四是断奶之后,妈妈有一种不再被需要的深深的失落感,以及和孩子链接松动的恐惧感,妈妈害怕体验到自己被这种失落感和恐惧感吞没,所以不情愿断奶。
温尼科特说过“人类的喂养从来都不是喂奶这么简单”。一个合格的母亲,不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不断奶,母亲要能够理解婴儿断奶的需求,并且启动自己“恨”的情绪,果断地断奶,满足婴儿自然发展的需要,婴儿需要一个敢爱敢恨的妈妈。
参考资料:
《妈妈的心灵课》【英】D.W.Winnicott 著 魏晨曦 译 赵丞智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