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之爱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人生苦难重重,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壹
当人们命运多舛且长期对人生感到失望和无能为力时,便极有可能滋生出自艾自怜、抱怨和攻击他人的受害者心态。受害者心态是面对心理绝境的一种凌乱不堪的生存策略。
可叹的是,正是这种生存策略给他人制造了无穷苦恼,使自己陷入重复受害的恶性循环。
人际受害者呈现出以下四种心理倾向:
第一种倾向是,不断寻求对自己受害者身份的认同。主要表现在对人际间普遍存在的正常冲突、分歧、竞争和他人释放负面情绪的线索高度敏感。
例如,在幽默、玩笑、利己行为存在抑制现象,仿佛都由别人造成(这是幻想和现实的混合),而根源性的问题是他们始终在用受害者的心理表征和人们打交道,反复强化了对受害身份的认同。
第二种倾向是,道德化防御。道德化防御是通过指责他人不道德、不公平或自私来控制他人,同时把自己视为善解人意的好人,以抵御深刻的痛苦情绪,并保持积极的自我形象,因为道德化的形象是他认定的唯一的心理资源。因此,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否认自己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冲动,并将攻击性和破坏冲动投射到他人身上。他人被视为威胁,而自我则被视为受迫害、易受伤害和道德上的优越。
第三种倾向是,对他人的痛苦同理心不足。具有受害者心理的人刚刚受到委屈,或者想起曾经受到过委屈,便会感到自己有权利做出攻击性和自私的行为,难以顾及他人的痛苦,甚至将一切归于己有,让他人无路可走。
第四种倾向是,频繁反思过去的受害者经历。受害者倾向于反复思考他们经历的人际过错,这种反复思考会增加寻求报复的动力,从而减少寻求宽恕的动力。
贰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用三角戏剧解释了所有人受害者心态形成的人际动力。他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角戏剧: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自我会在这三种角色中不停切换,而当你扮演了其中一个角色时,周围的人为了维持这个三角平衡,就会无意识地扮演对应的角色。这个三角戏剧每天都会在所有人生活中无意识地上演。作为受害者自感低下、不好,有时会寻求迫害者来贬抑自己,或是寻找拯救者提供帮助,而肯定“我无法靠自己来解决”的潜意识信念。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不知反省的生活不值得过”。要摆脱人际间的受害者心态,人们必须具有反省和承担责任的自我意识,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他们要深刻体验和认识到,人们对创伤的反应决定了自身命运而非创伤本身,人际创伤更是如此。
面对具有严重受害者心态的来访者时,美国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龙,通常用这样的话鼓励来访者理解对自身痛苦的责任:“即使发生的坏事情99%是他人的错,可是我想要看看那另外的1%,属于你的那一部分责任。我们需要看一看你的角色,这是我能给予你最大帮助的地方。”
回到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们总是感到在人际中受害时,他们要做的一种工作就是,详细回忆整个事件过程,检验双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特别是自己的言语行为,并用文字记录下来,然后往往会发现,要么是你从来没有表达过自己的不满和伤心,要么是你过度的反应激怒他人来惩罚你。而这经常是具有受害者心理的人完全没有察觉到的。
叁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中开篇就说:“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你一旦认识了它,便实现了对人生的超越。”
人生有时真的非常残酷,残酷到你就是彻头彻尾的受害者。
例如,女孩生在严重重男轻女的家庭;母亲抑郁、父亲酗酒;偶然遇到强暴;发生天灾人祸……可是如果你要以受害者心态屈从于苦难的命运,那么你的苦难命运毫无例外地会延续下去,因为时光不会倒流,他人不可能替你承担痛苦,哪怕是你的至爱同样爱莫能助。
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弗兰克说,面对痛苦,首先当然是努力消除痛苦的源头;可是有些痛苦无可避免,这时我们仍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是人性最后的自由。对于具有受害者心理的人们,要自我关怀和自我接纳受伤的那部分,然后善待自己和他人,擦干眼泪,微笑前行。